狠狠躁夜夜躁2020,亚洲视频精品一区,狠狠插狠狠插,久久久久久久国产,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免费,日韩欧美高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国产一区日韩一区

風景名勝

來源:秭歸縣人民政府

  【風景名勝】全縣擁有各類對外開放景區5個,其中國家5A級景區1個(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4A級景區2個(三峽竹海景區、九畹溪漂流景區),3A級景區2個(鏈子崖景區、堂鼓關風景區)。旅游產業鏈條配套齊全,擁有星級酒店2家,高星級農家樂6家;擁有楚韻、人興、風光等11家旅行社(門市部)。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位于秭歸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占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于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為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為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崆嶺纖夫、戰國銅馬車、騷壇遺韻及雕塑、牛肝馬肺復制、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三峽竹海生態風景區是一個以游覽觀光、動感體驗為主,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為輔的國家AAAA級生態旅游風景區,位于秭歸縣茅坪鎮境內。景區距離三峽大壩和秭歸新縣城9公里,距長江三峽旅游碼頭10公里。景區沿大溪水系呈樹枝狀分布,南北長9公里,東西寬1公里,中心區域面積20平方公里。景區內幽篁修竹,小橋流水,重巒疊嶂,飛瀑蒸騰,植被茂密,竹種繁多,以山、樹、洞、竹、水、瀑見長,被譽為“三峽地區的天然氧吧”。

  九畹溪漂流景區山峻水清,民風淳樸,集探險、休閑、觀光為一體,以奇山、秀水、絕壁、怪石、名花而聞名。是國家體育總局授牌的“國家漂流訓練基地”。景區以激情、運動、健康為主題,“男人一路歡笑,女人一路尖叫”是游客最切身的快樂體驗,被中外游客譽為“中華第一漂”。其漂流由上下兩段組成,全長13.2公里的漂流河道分上下兩段,上段6.4公里的漂流驚險刺激,相對落差100余米,急灘上飛舟,激情四射,碧水迂回,兩岸絕壁林立,人在水中漂,忙里偷閑觀賞巖棺群。下段6.8公里為靜水里的休閑漂流,水深70—80米,碧波悠悠,兩岸絕壁相對聳立,共有48座山峰,每座山峰姿態各異,植被有100多種,沐浴著清新自然的山風,可沿途觀賞奇世美景,如在仙境;可領略原始森林古樹、香草、長藤、奇獸的神韻;可體味九畹溪電站、九畹溪大橋等現代宏偉的氣勢;可探索800米青鐘地縫的幽靜驚險,壁立的問天簡、滄桑的巨魚坊、神秘的古懸棺,體味巴楚文化的神韻。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鏈子崖景區位于秭歸縣屈原鎮境內,屹立于長江西陵峽中兵書寶劍峽和牛肝馬肺峽之間,從宜昌經三峽專用公路可直達,途徑三峽大壩、高峽平湖觀光段。是我國第一個以地質災害遺址和自然景觀為主題,并融合三峽移民文化、屈原文化、闖灘文化的大型國家地質公園。景區占地面積6平方公里,擁有舉世無雙的鏈子崖巖崩治理地質奇觀、新灘滑坡遺址及龍馬溪古冰川遺址,被地質學泰斗李四光先生稱為“世界地質研究的活化石”。景區現為中國地質大學實習基地、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景區主要景點包括:古山川祭壇、歸鄉寺、巴巫寨、山神像、天下第一縫、崖上人家等。

  堂鼓關風景區位于秭歸縣楊林橋鎮集鎮西端,東南距宜昌車程1.5小時,景區規劃控制面積約2平方公里。2024年1月,堂鼓關風景區被確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正式入列為國字號風景區。堂鼓關融原始、幽靜、隱秘、奇特于一身,由九大功能分區和五條精品游線構成,核心游線跨越五關:虎口關、石壁關,洞天關、苦情關,堂鼓關。細品慢游,關關相扣,移步換景,美輪美奐。這里提供水上、陸地不同游玩項目。觀光游艇、童樂灣淺水游樂區、大壩深水項目區(槳板、雙人平臺舟、龍舟競渡)、自助燒烤區、草坪婚禮等項目,應有盡有。尤為奇特的是堂鼓關與楊林橋集鎮相依相偎,城中有景,景中有鎮,景鎮一體。

  【文物古跡】不可移動文物:依據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資料顯示,全縣共有363處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分屬古遺址(98)、古墓葬(147)、古建筑(56)、石窟寺及石刻(15)、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46)、其他(1)六大類別。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

  可移動文物:依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資料及2021年三峽庫區(秭歸)歷史資源調查結果,全縣合計藏品8110件(套),其中秭歸縣文物保護中心藏品數量8079件(套),縣圖書館1件(套),縣文化館13件(套),屈原鎮3件(套),縣檔案館14件(套)。

  鳳凰山古建筑群位于茅坪鎮濱湖居委會鳳凰山,與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正對,區位優勢獨特。因三峽工程興建,集中搬遷復建有秭歸境內的24處獨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包括屈原祠、江瀆廟、水府廟、紫光閣、王氏宗祠、杜氏宗祠、鄭書祥民居、鄭啟光民居、鄭韶年民居、劉正林民居、鄭萬瑯民居、三老爺民居、彭樹元民居、鄧永清民居、游縣長民居、鄭萬瞻民居、屈原故里牌坊、惠濟橋、江瀆橋、屈子橋、千善橋、新灘古井、迎和門、景賢門。占地500余畝。于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原祠為歸州刺史王茂元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始建。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將屈原祠修繕后更名為“清烈公祠”。元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8年)知州王禿哥不花,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知州密兒呵瑪相繼重修。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知州王景陽,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學政凌如煥,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知州王沛膏,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州李忻等又多次維修。1976年7月因修建葛洲壩工程而搬遷到歸州向家坪。2006年因三峽工程修建水位上漲又搬遷到茅坪鎮鳳凰山。新建屈原祠坐西北向東南,平面采用三峽一帶常見的中軸線對稱布局。它依山就勢,逐級抬高,依縱深軸線方向為多重臺地,依次布置有山門、前 殿、后殿等祭祀主體建筑,兩側則配以廂房、碑廊、陳列室和配殿等輔助性展陳建筑。表現出濃郁的山地建筑特征,氣勢恢宏,引人注目。建筑面積為5800平方米,占地面積19402平方米。建筑的立面、側立面高低錯落有致,層次感極強;色彩搭配協調統一,質樸簡潔,以灰、白、紅為主;封火山墻種類各一,墻頭裝飾圖案和紋飾豐富;材質多選用三峽一帶常用的青石、灰瓦和木頭等。盡可能保留原有的歷史信息。

  江瀆廟原址位于新灘鎮桂林村,又名楊泗廟。建筑坐西朝東。該建筑始建于北宋,屢毀屢建,現存為清代建筑。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門廳前有一個小院,另有正廳、廂房、偏房和天井,廂房設有樓,廂房外有廊橋。通面闊三間21.9米,通進深39.2米,占地面積858平方米。明間為抬梁式木構架,次間為穿斗式。梁之造型為月梁形式,梁之間用雕飾有如意云紋的駝峰連接。建筑內裝修精美,雀縮檐、廊軒、卷草吊掛楣子以及格扇門、欄桿雕花等裝飾構件都非常講究,不拘一格,有“暗八仙”“金瓜柱”“五蝠捧壽宮。建筑坐西南向東北。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兩進四合院式布局,有前、中、后殿及偏殿。通面闊三間12.51米,通進深24.92米,占地面積312平方米。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中殿抬梁式構架,后殿全磚墻砌筑。前殿明間設“八”字形屏門狀門廳,五花屏風貓拱背式山墻,中、后殿為“人”字形山墻。廂房面闊兩間11.3米,進深一間4.25米。墻壁嵌石碑8通。前殿西南角腳基石南壁有題刻,記乾隆二十一年(1756)幾位信士捐修基石事。

  紫光閣原址位于泄灘鄉陳家灣村。建筑坐西朝東。平面為橫向矩形,為單體兩層全磚結構,單檐硬山灰瓦頂,“人”字形山墻。為磚木混合結構,木構架采用架梁式,硬山擱檁;外墻為青磚陡砌清水墻,山墻上砌筑有墻帽;外墻四壁砌腰檐一周;窗洞形式特殊,有西式建筑風格,做工較為精致。其山墻和檐墻均為青片磚空斗砌筑,空斗中以碎磚灰漿灌砌。前、后檐墻為封護檐,山墻出墀頭。檻墻有三甕六臥、九甓六臥砌法。內墻粉刷以黃土砂漿打底,外罩白灰砂漿抹面軋光,外墻均為清水墻面。

  王氏宗祠原址位于屈原鎮龍馬溪村。建筑坐西向東。平面是長方形,布局為四合院式,前低后高。以廳堂、中堂、天井和后屋為中軸,兩邊輔以廂房。通面闊三間15.1米,通進深22.4米,占地面積約338平方米。建筑結構以磚木混合為主,梁架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結合支撐屋蓋,裝斗墻砌體,干擺灰瓦頂的硬山兩層樓閣式建筑。祠內存石碑7通。

  杜氏宗祠原址位于屈原鎮龍馬溪村。建筑坐南向北。平面是長方形,布局為四合院式,以廳堂、天井和堂屋為中軸,兩邊輔以廂房。通面闊13.3米,通進深17.75米,占地面積236.1平方米。建筑結構以磚木混合為主,主體梁架為磚墻承重,整個院落布局整齊,高低錯落有致。尤其特別的是主立面處理成一座六柱七樓式的牌坊,這種做法很特別,具有鮮明的個性。

  鄭書祥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建筑坐南向北。平面近長方形,四合院式布局,有門廳、廂房和正屋。通面闊三間12.7米,通進深16.3米,占地面積207平方米。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構架。分上、下兩 層,上層內廊巡回相通,下層門廳后壁及廂房、正屋前壁為木板墻。木構件有大量鏤空雕刻,內容多為人物故事、卷草花卉。

  鄭啟光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建筑坐南向北。平面呈長方形,四合院式布局,由前廳、天井、后堂、廂房及配房組成,五花封火山墻,硬山式。面 闊13.45米,進深17.85米,占地面積258.4平方米。該老屋在三峽湖北境內,無論在建筑規模,結構形式、雕刻及彩畫藝術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最有特點是前廳結構與排水形式在古代民居中少有。該建筑保存較為完好,設計巧妙,制作精細,極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鄭韶年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建筑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兩進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廳、堂屋和左、右廂房等單元組成。通面闊三間16.46米,通進深21.8米,占地面積358.8平方米。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除前廳明間為抬梁式構架、廂房各一間為磚墻承重外均為穿斗式構架。門廳設雙柱單間單樓牌坊式門,五花封火山墻。

  劉正林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建筑坐西向東。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有門樓、正屋組成。正屋面闊三間15.34米,進深三間7.66米,占地面積118平方米。正屋結構以磚木混合為主,不設柱子和梁架,檁枋直接放在墻體之上,由墻體承重,空斗磚墻砌體,兩山面作封火山墻,干擺灰瓦頂的硬山兩層樓閣式建筑;門樓前坡檁條直接搭放山墻,后坡由柱子和梁架支撐。

  鄭萬瑯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建筑坐南向北。平面為長方形,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廳、正屋和廂房構成。前廳面闊三間13米,進深一間5.4米,分上下兩層,抬梁式構架,仿木結構牌樓式門、窗;正屋面闊三間13米,進深三間6.75米,占地面積約220平方米。建筑沿坡地逐漸升高,為磚木混合結構。廳屋三開間,為兩層,一明兩暗布置。天井兩側廂房各一間,均為兩層。過天井再登7級踏跺可進入堂屋,堂屋三開間,同樣是一明兩暗布置。明間一層通高,次間帶樓層。

  三老爺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建筑坐西向東。平面呈橫長方形,前院后屋左右并列布置。周圍圍墻封閉。東屋面闊三間9.2米,進深三間6.64米;西屋面闊三間12.68米,進深三間6.64米,占地面積305平方米。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穿斗式構架,五花封火山墻。主體建筑主次分明。正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一明兩暗。因地形限制,與正屋相對處不建廳屋,而是一披檐過廊,與大門相通并與東西廂房連為一體,均為兩層,其樓層三面對天井開敞,作欄桿,形成跑馬轉角廊。民居門樓構架是穿斗與硬山擱檁結合。九檁,只在門內用一柱,巧妙地利用墻體承檁、梁:其門外出檐,兩端插入大門兩端山墻里。三老爺民居外觀高低錯落,簡樸秀麗,地方材料質感強烈。風火墻造型也極自然,正屋金字頭風火山墻,廊屋與東西廂房北面公用一字頭風火墻,門樓則用三山封火山墻。

  彭樹元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建筑坐西朝東。由兩組建筑并行排列,各單體建筑間高差較小:一組是門樓、廚房、側院,平面不規則;另一組是主要院落,為廳屋、廂房、天井、正屋,平面似正方形。門樓面闊一間3.6米,進深1.8米,墀頭前伸1米,正屋面闊三間7.8米,進深三間6米,全磚結構。主要院落前廳、正屋均面闊三間14.6米,進深三間6米,抬梁式構架。占地面積225平方米。民居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了主軸線和側加院落的格局,布局靈活自由不呆板。

  鄧永清民居原址位于郭家壩鎮卜莊河村三組。建筑坐南朝北。該建筑為磚結構建筑,一進院落,大門開在建筑的側面。有前廳、天井和堂屋。室內有木樓,并設有高窗。檁、枋、樓枋均擱在山墻之上,做法講究。正屋的六扇六抹頭格扇門均保存完好,雕刻很精致。山墻為人字式山墻,天井用條石壘砌。占地面積258.66平方米。

  游縣長民居原址位于秭歸縣屈原鎮龍馬溪村。建筑坐南朝北。總平面為長方形,四合院式布局,有門廳、正房和廂房。門廳、正房均面闊三間12.2米,分別進深一間5.2米、二間9米。占地面積223平方米。單檐硬山灰瓦頂,門廳抬梁式構架,正屋直接由磚墻承重,上層設閣樓。廳屋三間開間,為兩層,一明兩暗布置。天井兩側廂房各一間,均為兩層。過天井再上半2級踏跺可進入堂屋,堂屋三開間,同樣是一明兩暗布置。明間一層通高,次間帶樓層。正門與前檐墻有一定的角度,不在一個平面上,也就是當地俗稱的“歪門”。

  鄭萬瞻民居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建筑坐北朝南。原為三路兩進四合院式布局,通面闊35.1米,通進深37.7米,各有門廳、前堂、正屋和廂房。現僅存中路第一進四合院保存較好。門廳、前堂均面闊三間12.2米,分別進深6.3米、7.83米,占地面積254平方米。該四合院以廳堂、天井和堂屋為中軸,兩邊輔以廂房。建筑結構以磚木混合為主,主體梁架多為穿斗式,整個院落布局整齊,高低錯落有致,木雕精美。

  屈原故里牌樓原址位于歸州鎮古城東城門外300米處的洗馬橋。牌樓坐南朝北。為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木構牌坊。高約7米,面闊5.2米,明間2.7米,次間1.25米。花崗巖基石,明間方柱,邊長0.32米,次間圓柱,徑0.28米,柱前后有抱鼓石。灰筒瓦屋面。主樓嵌郭沫若書“屈原故里”匾。樓側有碑2通,規格一致。刻于光緒十二年(1886)。青石質。螭首,寬1.01米,高0.56米,厚0.24米;碑身高1.9米,寬0.9米,厚0.2米;方座埋于地下。楷書“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落款“大清光緒十二年正月吉日立”。

  惠濟橋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該橋為單孔拱券結構石橋,為花崗巖石砌筑。拱券尖券項形式,券石縱聯砌置,券臉一券一伏,有石欄桿圍護。橋身正面嵌有陰刻“惠濟橋”三字的石板。橋面長約7米,橋面寬2.74米,橋高約4米,矢高1.55米,橋跨度約2.7米。

  江瀆橋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為單孔石拱橋,花崗巖石砌筑。拱券為半圓拱形式,一券一伏,券石縱聯砌置。橋身北面拱券正中嵌有“江瀆橋”的石匾。橋面長6.5,寬2.62,高3.58,矢高1.98,橋跨度3.96。占地面積 約20平方米。

  屈子橋原址位于屈原鎮。為單孔石拱橋結構,橋長13.3米,寬3.6米,孔跨6.7米。券石縱聯砌置,單券單伏,一側券臉石楷書“屈子橋”。是三峽地區古橋中唯一以屈原名字命名的橋梁。

  千善橋原址位于屈原鎮龍馬溪村二組、長江南岸的古驛道上。為單孔拱券結構石橋,花崗巖石砌筑。東西向構筑。拱券為半圓拱形式,券石縱聯砌置,券臉一券一伏,橋身正面嵌有石匾,上刻“千善橋”三字,其上的小字為“光緒貳拾柒年春月立”。橋面長6.6米,橋面寬2.7米,橋高5.3米,矢高1.7米,橋跨度3.4米。該橋精致、小巧,做工講究,橋體保存完好,在當地的古橋中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是涼亭的設立,本區域內在其他古橋梁中很少見過。

  新灘井原址位于屈原鎮桂林村二組。該水井的構造形式與一般的水井不一樣,它不是豎穴式的,而是平行箱式。外部用本地產青石圍合壘砌,平面寬2.3米、深2.4米、高2.6米,有兩個泉眼流水,蓄水深0.7米,蓄水容積1.8立方米。

  迎和門原址位于歸州鎮建設街東端。城門洞為拱券結構,條磚發券,三券三伏。金剛墻為砂巖石砌筑,券磚縱列砌置。單檐歇山城樓。門外的匾額上陰刻“迎和門”三字,城門洞寬3.1米,深6.4米,高6.35米,城臺寬15米,城磚42×13×10厘米。城門洞內側左右各置登城馬道一處。

  景賢門原址位于歸州鎮解放街南端。城門洞為拱券結構,條磚發券,三券三伏。金剛墻為大塊紅砂巖石砌筑,券磚縱列砌置。重檐歇山城樓。門外的匾額上陰刻“景賢門”三字,城門洞寬3.58米,高約6米,深9米,城臺寬17米,城磚37×17×8厘米,其上有“嘉慶九年”及“歸州”等字。

  秭歸楚王城遺址位于郭家壩鎮楚王井村。海拔高程320米。時代為戰國至明。由于楚王城遺址在全省有多處,為有所區別,在名稱前加秭歸兩字。1992年12月2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發〔1992〕166號文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城墻南北長980米,東西寬210米,總面積約0.2平方公里。西南端城垣殘存高度2.7米、寬2米,城垣外側用石塊堆砌而成,內側用泥土填實夯打。城外西北角有北門,西城垣偏南處有西門,合計兩處。城垣上有明代隆慶元年紀年磚;中部夯筑的城垣包含物有漢代繩紋陶片、板瓦、筒瓦等;下部夯筑城垣包含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夾砂紅陶、黑陶片。城址平面近橢圓形。1960年7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江三峽工作組,首次調查楚王城。1979年7月,湖北省博物館江陵工作站派王昌元、文必貴、李兆華、文必華、戈國旺、黃后龍勘探調查。秭歸縣文化部 門協助江陵工作站對楚王城西城垣做部分解剖勘探,歷時半月。勘探中鏟縱剖面2條,橫剖面1條,經探查為3次筑成,漢、晉至明代所筑。楚王城遺址對楚文化、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研究有較大的價值。

  歸州城遺址位于歸州鎮歸州居委會,長江左岸坡地上。明清建筑,高程213米。2014年6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發〔2014〕27號文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秭歸縣明、清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整體城地形似葫蘆,俗稱“葫蘆城”,全為紅砂巖條石沿山勢起伏而筑。始建于蜀漢元年,明、清多次維修加固 ,大壩蓄水前可見長度約1500米的城墻和“迎和”“景賢”二座城門。三峽工程興建后,“迎和”和“景賢”二座城門被拆遷至茅坪鳳凰山,城地亦大部分被水淹沒,北部尚存部分城墻暴露在水位線上。1931年4月2日,賀龍率紅三軍萬人從長陽枝柘坪進入秭歸,并于6日由水田壩攻克秭歸縣城歸州。該城址是古代歸州城的歷史見證物,古城因山就勢建造,形成了獨特的平面布局,城門城墻歷史上幾經維修,其形制反映了歸州乃至長江三峽地域的古城防建筑的特點,對于研究歸州的歷史及地方古城的規劃、設計、構造等方面,是極重要的實物例證。

  柳林溪遺址位于茅坪鎮廟河村一組,長江西陵峽廟南寬谷西端左岸的二級臺地上,面積9500平方米。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于1960、1981、1994、1995、1998、2000 年多次對該遺址進行發掘,了解到遺址文化堆積十分豐富,時代跨度大且保存較好,包含有六朝、東漢、商周、新石器時代幾個時期遺存;出土石、陶、銅、鐵、銀、骨等各類器物數千件。新石器早期文化,陶器以夾砂、夾炭、粗泥、泥質陶為主,陶色多紅、紅褐色,紋飾多繩紋、有少量的彩繪和外紅內黑陶。制法多泥片貼筑和泥條盤筑,器形有釜、罐、支座、甕、碗、缽等。石器很豐富,多打制,有斧、錛、鋤、鏟等。特別是在器物圈足外底部、支座頂部和罐口沿部共發現有刻畫符號60多個,與三峽一帶楊家灣、朝天咀遺址出卜的符號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種類又有新的發現,支座頂部和罐口沿部發現的刻畫符號年代比楊家灣、朝天咀遺址要早,三峽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刻畫符號的發現,在文字起源的研究領域引起廣泛關注。柳林溪遺址發現的刻畫符號,數量較多、內涵豐富、結構復雜,是中國漢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它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字的起源都有重要意義,時間上比甲骨文還早3000年左右。這一批新刻畫符號的發現,對進一步研究刻畫符號的具體含義、功用和與原始文字的產生和演變發展之間的關系又提供了一批新材料。有學者根據其新石器時期文化內涵提出柳林溪文化的命名,這是我縣三峽考古的重要收獲之一。

  古桃源塔位于秭歸縣茅坪鎮陳家壩村一組過河口北部臺地上。海拔高程160米。2014年06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發〔2014〕27號文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桃源塔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陳家壩村一組,長江南岸的過河口,塔高約15米,六角七級,青磚三合泥結構。塔身有門,門內有階可上至第六層。整座塔保存較好。塔共分七層,除第一層開大門外,每層在不同的方位各開一小窗,便于采光。塔內有臺階應可以直通塔頂,通上塔頂臺階除第一層保存幾步臺階外,其余均不復存在。塔頂六角輪上吊有銅鈴,風吹有聲。塔部分翹角,塔檐,塔剎部分朽壞。塔門上方鑲嵌石匾。上題有“古桃源寶善塔。陳姓,黎姓修建于同治三年”。

  【秭歸懸棺葬】懸棺葬是中國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俗。根據秭歸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資料顯示,秭歸境內發現有多處懸棺葬遺址。對于研究本區域的葬俗史、民族史是極為珍貴的第一手材料,也是秭歸發展旅游業不可多得的資源。

  龜坪河懸棺墓群位于梅家河鄉龜坪河村一組黃巖電站攔水壩西北陡巖上。均為人工雕鑿的近方形洞穴,高2—5米,寬2.5—5.5米,深2米左右。洞穴多為單個分布,少數幾個洞穴成橫排列。部分洞穴內有棺材和殘棺木板及陶罐。棺為長方形榫卯結構,為整塊木板拼合而成。根據棺材形制結構推測和灰陶數腹罐的形態觀察,該懸棺時代可能為東周時期。懸棺葬所處地點為峽谷地帶,河道兩岸懸崖陡壁,山體相對高差250米。山頭上及地表生長有小樹 (俗稱九崗棵子樹)。河道寬20—80米,高低不平,河水流量較大,懸棺西約500米處有兩個水洞(當地稱公龍洞、母龍洞),洞里常年流水。

  楊林巖棺墓群位于磨坪鄉楊林村三組。楊林河右岸的仙人洞懸崖上,也叫仙人洞崖墓群。2014年6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發〔2014〕27號文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巖棺墓群上游1000米處有秭歸最大的電站——升坪河電站。巖墓群崖壁面南,背依高山,北接湖北巴東地界。墓葬大體分布在南北長500米,上下高200米的灰褐色巖體上。墓葬多坐北朝南。巖壁上保存有30余處巖棺洞穴。洞穴有長方形,圓形等形制。崖洞一般順河床走勢,橫向開鑿,也有順山崖縱向開鑿的。洞穴內現殘存有保存完好的棺木,站在巖下可見棺木成方形,部分棺木被破壞,散落在洞穴上巖壁坎上,洞穴內棺木也有殘損。

  兵書寶劍峽懸棺葬位于屈原鎮長江村一組兵書寶劍峽一帶。石孔平面呈葫蘆狀,立面透視呈不規則形漏斗狀,底面闊3.1米,進深5.4米,洞內有零星的鐘乳石懸掛于北部,底部北高南低呈坡狀,南部用碎石將底部稍稍壘平,便于放置懸棺,東部石壁上有人工式加工的痕跡。懸棺置于石孔的東部,緊貼東邊的孔壁。

  棺木巖巖棺群位于九畹溪鎮中陽坪村一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巖棺群北距長江約25公里,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山體主峰高700米,占地3平方公里,紅褐色的崖壁間有數條橫向的大裂縫,距離地面高約137.5米,在其最寬的裂縫中,橫向排列置放多具棺木。民間有詩云:“自古流傳棺木巖,鳥鳴猿啼動人懷,雪飄草木山戴孝,風吹松杉樹舉哀。春到百花呈奠禮,夜來明月照靈臺。不知亡者哪朝輩,棺木七副洞穴埋。”初步推定為漢代。

  【薄藍田紀念碑】薄藍田紀念碑位于屈原鎮龍馬溪村二組,鎮政府駐地東端的一無名山坡處。原位于屈原鎮三峽工程二期水位線135米處的寺大嶺,于2002年6月28日開工遷建于新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碑全部采用花崗巖石料壘砌。由碑基、碑身和碑頂三部分組成。碑通高14.17米。碑座底部為方形,長4.88米。碑身南側刻英文,西側刻中文簡介:“薄藍田君,英國福蘭林崗鎮人,中國海關任以巡江工司之職。清光緒二十六年長江上段第一次航行汽船駕駛者即君焉。君生于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民國十年春航海返國,一月十九日卒于途中。君之舊友及有志振興長江上段航業諸人,感君情愫,思君勤勞,醵金刻石,以志不忘。”該碑所紀念的薄藍田培養三峽川江第一代中國引水員、首先在三峽川江實現航標管理、首次駕駛商運汽輪首航三峽成功,是三峽商輪航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對于三峽航運史的研究有較大意義。

  【鄧植墓】鄧植古墓位于秭歸縣磨坪鄉送甲山村三組上灣。所處地勢較緩,居于山上小丘陵地帶,附近有大小不等的小山包,山包上植被較多,有松樹、杉樹、栗樹及雜草等。土質為黃褐色黏土,多石灰巖石,宜種植烤煙,玉米,土豆,茶葉等各種作物。該墓坐南朝北,規模較大,由塋城、望亭、望柱、墓冢等部分組成。塋城,東西寬11米,南北長(進深)15.3米,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北面正中有門洞和臺階,城墻為人工打制的條石壘砌而成,高1-3米。望亭、望柱、墓冢等部分在塋城內,望柱柱礎呈鼓形,直徑0.67米,柱近方形,高2.55米,直徑0.31米。望亭四角為方形石柱,中間為一方形碑,碑四面有文字,亭殘高1.5米,方形圍石,高2米,墓碑為三層,殘高3.2米。墓門柱、門楣、 望亭、香爐、門、欄板之上都像 獅、虎、龍、鳳花草等各種雕像和歷史及生活故事圖案,鄧植生于雍正壬子年(1732年10月),死于乙卯年(1795年10月)享年63歲,該墓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造。該墓葬形制較完整、紀年確切、有一定石雕圖案,對于研究本區域同時代的墓葬結構、斷代和雕刻及書法藝術有一定意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天峨县| 临夏县| 霸州市| 尼玛县| 夏河县| 玉门市| 蓬安县| 高雄县| 镇雄县| 新民市| 河池市| 余庆县| 丰宁| 梅河口市| 普兰店市| 绥棱县| 石狮市| 上虞市| 大石桥市| 读书| 西充县| 融水| 邵东县| 玉门市| 昌邑市| 宝坻区| 吉安县| 鄂州市| 贵州省| 勐海县| 千阳县| 河北省| 通化市| 东光县| 秀山| 建瓯市| 公主岭市| 金华市| 天门市| 彩票| 页游| 奈曼旗| 枞阳县| 高要市| 武威市| 达尔| 昌黎县| 沽源县| 广德县| 平遥县| 清镇市| 卢湾区| 油尖旺区| 阿克陶县| 嘉黎县| 日喀则市| 五台县| 谷城县| 库尔勒市| 通河县| 武义县| 威远县| 叙永县| 宣城市| 福州市| 灵璧县| 绍兴县| 烟台市| 孟村| 马关县| 佛冈县| 阳曲县| 永胜县| 科技| 安泽县| 邵阳市| 黑水县| 安龙县| 宁远县| 松江区|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