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地質地貌】秭歸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段為黃陵背斜,西段為秭歸向斜,屬長江三峽山地地貌。長江由西向東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縣境內為巫山余脈盤踞,層巒疊嶂,巖高谷深,最高點云臺荒海拔2057米,最低點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縣境內群山相峙,多為南北走向,形成全縣廣大起伏的山崗丘陵和縱橫交錯的河谷地帶。由于長江水系川流不息,地面切割較深,大片平地少,多為分散河谷階地,槽沖小壩,梯田坡地。
【氣候特征】2024年秭歸縣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低溫雨雪冰凍、暴雨洪澇、雷雨大風、干旱等,對我縣農業、林業、電力、交通、水利等造成一定影響。平均氣溫18.3℃,較歷年平均溫度偏高1.4℃,為1998年遷站以來歷史第一位;年總降雨量998.3mm,較歷史同期偏少兩成;全年雨日131天,較歷史偏少13天;全年暴雨日數2天,較歷史同期偏少1.8天;年累計日照時數1503.2h,較歷史同期略偏多;年總蒸發量807.2mm,霧日26天,霾日78天。其中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的初日為3月12日。汛期(5月1日~9月30日)平均氣溫為26.6℃,比歷年同期汛期高2.0℃;累計降水量588.4mm,與歷年同期偏少3成;汛期累計日照時數696.5h,與歷年同期持平。年內多區域性強降水,春、夏季局地強對流天氣多發。
【國土面積】縣境東西最大橫距離66.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離60.6公里。全縣版圖面積2274平方公里。全縣常用耕地面積2.83萬公頃,其中∶水田0.28萬公頃,旱地2.56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0.74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1.7%。
【土地資源】全縣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地區占總土地面積30%,海拔500~800米半高山地區占總土地面積54.9%,海拔500米以下低山 地區占總土地面積15.1%。受海拔高差、地貌形態、氣候特點及水熱條件垂直分布的作用和影響,山地的土地資源類型復雜多樣,形成種類眾多的亞熱帶溫帶生物資源的優越環境。同時存在三個不利因素:坡度≥25°的山地面積較大,土層薄,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土地利用類型呈零星分布,現代化利用水平不高,整體產出效益偏低;交通不便,開發難度較大。根據最新調查數據,全縣土地總面積22.74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2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85%;園地2.7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96%;林地15.2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6.89%;草地0.0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09%;城鎮村及工礦用地0.9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18%;交通運輸用地0.1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53%;水域、水利設施及水工建筑用地1.0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66%;其他土地0.4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85%。利用類型復雜多樣,且分布不均勻。以農用地為主,且林地所占的比重較大。全縣農用地面積20.19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8.79%,其中林地占農用地的75.33%。人均擁有土地少,耕地更少。全縣農用地20.51萬公頃,人均擁有農用地0.53公頃(人口按39萬人計)。
【水利資源】秭歸縣境內河流水系發育,溪河網布,水資源較為豐富。長江橫貫縣境64公里,有長流溪河135條,分別有8條水系注入長江,江南有清港河、童莊河、九畹溪、茅坪河,江北有龍馬溪、香溪河、良斗河、泄灘河,形成以長江為骨干的“蜈蚣”狀水系。境內地表水資源量18.425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6.7217億立方米。2023年總供水量0.914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0.0887億立方米,縣內供水量均為地表水。縣內共有水庫23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1)型水庫8 座,小(2)型水庫13座,承雨面積 1183.15平方公里,總庫容10128.8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2.22萬畝。
【礦產資源】截至2025年初全縣共發現礦產地97處,已發現礦種以沉積型礦產為主,共8類32種,其中能源類4種(煤、頁巖氣、地熱、油苗)、黑色金屬類2種(鐵、錳)、有色金屬類3種(銅、鉛、鋅)、貴金屬類2種(金、銀)、化工原料類2種(磷、重晶石)、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屬類礦產18種(硅石、玻璃用石英巖、石膏、水泥用灰巖、方解石、建筑石料用灰巖、水泥配料用砂巖、陶瓷用砂巖、建筑用砂、頁巖、陶粒頁巖、磚瓦用頁巖、水泥配料用頁巖、高嶺土、建筑用閃長巖、建筑用花崗巖、花崗巖、飾面用灰巖)、水資源類1種(礦泉水)。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23種,即:煤、赤鐵礦、銅、金、銀、硅石、石膏、重晶石、方解石、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飾面用灰巖、水泥配料用砂巖、陶瓷用砂巖、建筑用砂、頁巖、陶粒頁巖、磚瓦用頁巖、水泥配料用頁巖、高嶺土、建筑用閃長巖、花崗巖、建筑用花崗巖。其中煤、金、髙磷赤鐵礦、硅石、水泥用灰巖、建筑用灰巖等礦產資源儲量有一定規模,在宜昌市居中上,為縣域內優勢礦產資源。水泥用灰巖礦保有資源量為57035.00千噸。建筑石料用灰巖礦保有資源量為8505.62千立方米。建筑石料用花崗巖保有資源量為3818.62千立方米。水泥配料用粉砂巖礦保有資源量為4204.50千噸。陶瓷用砂巖保有資源量為717.00千噸。鐵礦保有資源量為61731.37千噸。巖金保有金屬量為1963.83千克。水泥配料用頁巖礦保有資源量為2053.50千噸。高嶺土礦保有資源量為998.00千噸。磚瓦用頁巖保有礦石量1531.60千立方米。從礦產資源分布的地理位置來看,分布比較分散。金礦、建筑用花崗巖(閃長巖)產于茅坪鎮;煤礦產于郭家壩鎮、沙鎮溪鎮、九畹溪鎮、楊林橋鎮、兩河口鎮、磨坪鄉、梅家河鄉及泄灘鄉等8個鄉鎮;玻璃用砂巖(硅石、石英巖、陶瓷用砂巖)產于沙鎮溪鎮、屈原鎮;建筑用灰巖產于茅坪鎮、郭家壩鎮、沙鎮溪鎮、屈原鎮、歸州鎮等5個鎮;水泥用灰巖產于郭家壩鎮;頁巖產于茅坪鎮、郭家壩鎮、屈原鎮等3個鎮;地熱產于郭家壩和九畹溪;頁巖氣產于楊林、九畹溪。
【主要物產】秭歸縣是中國首批百家特產之鄉——中國臍橙之鄉。2024年全縣柑橘主栽品種有紐荷爾、倫晚、早紅、紅肉臍橙、宗橙、福羅斯特、夏金、奈維林娜、羅臍35號;甜橙類品種有塔羅科血橙、臍血橙、桃葉 橙、夏橙;橘類品種有椪柑;柑類品種有愛媛28號(雜柑)、溫 州蜜柑;柚類品種有貢水白柚。通過地方選育與引進,全縣貯藏柑橘品種已達130個左右。2024年全縣有柑橘面積40萬畝,早熟品種7.62萬畝;中熟臍橙15.74萬畝;晚熟臍橙16.66萬畝,柑橘產量82.2萬噸,同比增長4.46%。早、中、晚熟柑橘品種的比例為18.32%、41.45%、40.23%。2024年全縣茶葉產量9169噸,同比增長5.66%。;主要有九畹絲綿茶、秭歸宜紅茶、露源白茶、三峽美人紅、王家嶺貢茶、嚴坪綠茶、屈鄉絲綿茶、峽江觀綠茶、鳳凰溪野茶、庫首早春絲綿茶、剪刀巖絲綿茶、溪鄰春絲綿茶、金絲一號等。全縣名優特農產品除了柑橘和茶葉,還有楊林蔬菜、秭源兔肉干、秭源豬肉干、屈姑食品、帝元罐頭食品、澤儂玉米漿、高峽橙汁、峰麗薇菜、 秭歸魔芋、秭歸空心李、秭歸秋露李、秭歸核桃、磨坪貢柚、土雞蛋、楊林包谷泡、梅家河“甜 妹”牌西瓜等。綠色環保農產品有:秭歸臍橙、屈濃香茶、九畹絲綿茶、露源牌三峽白茶、金江椪柑、峰麗牌薇菜等。
農作物:主要包括糧食、油料、煙葉、蔬菜、麻類等7類96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豆類、薯類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芝麻為主。水稻主要品種為鄂中5號、野香優絲、香稻,馬鈴薯主要品種為馬爾科、鄂馬鈴薯、費烏瑞它,玉米主要品種為華玉系列、雅玉系列、禾盛玉系列、康農玉系列,油菜主要品種為德新油59、華油2129。
中藥材:通過秭歸縣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共采集并鑒定藥用植物有162科,603屬,751種基源,有980種中藥,調查到重點藥材118種。現有種植品種有柴胡、蒼術、荊芥、連翹、馬蹄大黃、皺皮木瓜、前胡、玄參、瓜蔞、吳茱萸、石菖蒲、黃精、天麻、金銀花、艾草、纈草、獨活、牛膝、五倍子、五味子、厚樸、杜仲、黃柏、梔子、當歸、虎杖、三葉木通、菊花、芍藥、丹皮、洋荷姜、防風等。
小水果:主要包括李、桃、甜柿、獼猴桃、石榴、葡萄、梨、枇杷、杏、棗、櫻桃等20余個品種。李主要品種為脆紅李、空心李、茵紅李、蜂糖李、布朗李,桃主要品種為白花桃、水蜜桃、黃桃、冬桃、油桃、蟠桃,甜柿主要品種為陽豐、大秋、早秋,獼猴桃主要品種為翠玉、金艷、翠香、金魁、冬紅、紅陽,葡萄主要品種為巨峰。
蔬菜:以高山露地蔬菜為主,主要栽種白菜、蘿卜、甘藍,存在部分設施蔬菜,主要栽種番茄、辣椒、茄子等常規品種以及香椿、魔芋、羊肚菌等特色品種。白菜主要品種為早熟五號、魯白系列、山東系列,甘藍主要品種為結球甘藍、紫甘藍,花椰菜主要品種為西蘭花,蘿卜主要品種為春不老、浙大長、滿身紅,西紅柿主要品種為中蔬4號、合作908、草莓番茄,辣椒主要品種為牛角椒、朝天椒、杭椒、螺絲椒、蕪湖椒。
水產品:全縣已記錄到水產品資源127種,主要經濟魚類有青、草、鰱、鳙、鯽、鯉、鯰等21種,溪河魚類有齊口裂腹魚、白甲、桃花瓣等,最具地方特色的有長江銀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