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締造農村公路 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本網訊(見習記者 宋露路 通訊員 向華芳 李崢)鄉村振興,道路先行。近年來,秭歸縣交通部門緊跟鄉村振興戰略步伐,從改善農村群眾出行和運輸環境著手,廣泛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推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
近日,記者在沙鎮溪鎮長春村村委會看到,客運司機兼快遞員王剛正忙著打電話通知村民來取快遞。如今,快遞已經能夠直達村委會,而這要得益于村內剛剛通車的大梅路。
近幾年,長春村大力發展茶葉、冷水稻等特色農產品,并成立了農業合作社。但該村海拔高達1000多米,山勢綿延、地形崎嶇,交通極為不便,出行和運輸一直是困擾村民的一大難題,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2019年縣交通運輸局將大梅路納入“三批”建設項目。大梅路起于沙鎮溪鎮大嶺村,經長春等8個村,止于梅家河鄉龍王山村,全長21.96公里,總投資8608萬元。目前,大梅路已具備基本通車條件,預計今年10月將全面建成。
路修好了,護路養路是關鍵。村委會聯合受益戶村民選出公益性崗位組成道路養護組,并采用公益性積分制為管護機制。
水田壩鄉正存村物產豐富,以柑橘茶葉聞名。然而村內只有一條運輸獨道董盧線,最寬處僅3米,貨車無法駛入,交通極為不便。
去年,村“兩委”申請對董盧線進行擴路改造。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修好董盧線就要占村民的柑橘樹。村“兩委”組織60幾個受益戶全部參加會議,老百姓一致同意利用“三個一點”的方式:外出的能人捐一點,被占地的農戶讓一點,不占地的農戶出一點。建設過程中,受益戶又選派5名技術代表參與監管。
如今的董盧線有6米寬,帶動了柑農增收致富。柑橘每公斤可增收0.4元,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
董盧線不僅是服務沿線柑橘的產業路,也是助力體育旅游發展的資源路,一體構建“交通+產業+旅游”新業態,惠及了村民群眾。
道路既指引了方向,也帶來了希望。縣交通運輸局秉持“修建一條公路、造福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經濟”的理念,爭取各部門補助資金共計65824.4萬元,用于實施農村公路硬化工程1607.7公里,農村公路窄路面加寬及提檔升級433.15公里。如今,更多的秭歸人民因路而興、因路而富,改變了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共同締造著新時代鄉村振興征程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