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締造”幸福小區的秭歸實踐
政府主導,實施小區改造,環境美了。社區發動,居民參與治理,人心齊了。而如今,全社會力量聚集,凝聚起基層黨建、單元自治、志愿服務等強大合力,一場聲勢浩蕩的“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活動正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火熱推進。
“組織向末梢延伸,力量向基層聚合,以幸福小區建設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從‘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通過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變‘你和我’為‘我們’。”秭歸縣委書記楊勇說。
共同締造“幸福小區”的秭歸實踐
小區黨組織引領 居民有了主心骨
“心往一處想,步子一致了,住得安心又舒適。”10月29日,走進湖景天成小區,談起這里的變化,居民們喜笑顏開。
“人心凝聚的關鍵在于黨建引領。”小區黨支部書記胡貝貝介紹說,17個樓棟黨小組、71個黨員中心戶為居民提供精準服務,鋪建起信息上傳下達的“高速路”。
秭歸通過完善“黨建引領、雙線融合、三級架構”的組織體系,將黨的組織延伸到小區、樓棟,在全縣107個小區100%成立黨支部。推動358名“十員”進小區,幫助居民一鍵解憂。
簡易道閘不安全、人車混行隱患大、文化陣地缺失……面對湖景天成居民生活中的煩心事,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居民代表圍坐在一起,有商有量。
會后,小區黨支部、物業火速“接單”,更換道閘,合理實施人車分流,引進第三方運營養老服務中心、德育加油站,合唱團、書畫苑等活動免費開放,成為小區人氣最旺的地方。
一把黨建“金鑰匙”打開小區治理的“千把鎖”。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善治”,“紅色堡壘”成了小區自治的“黏合劑”。
自管理事會發動 “老破小”有了新面貌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秭歸投資2.9億元,將89個“老破小”變成“樣板間”,為9500戶居民“造”出新生活。
曾被附近居民戲稱“插近路都不愿走”的秭城小區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路面平坦整潔,車位整齊一致、垃圾投放有序,徹底變了個樣。
整飭一新的老舊小區,怎樣才能“保鮮”?在社區黨委主導下,小區召開夜話。
“我們要不等不靠。”“沒有物業,我們自己也能上。”骨干群眾的話得到大家一致贊同,自管理事會應運而生。
自管理事會開展夜話、上門“嘮嗑”了解居民需求,通過“公益積分”形式激發居民熱情,在這個60歲以上老人占比達7成的小區組建起4支服務隊。
小區一處廢棄屋“搖身一變”為集議事廳、娛樂室為一體的幸福驛站,居民們你刷兩面墻壁、我拿出家里的一套圖書來裝飾。在這個開放空間里,居民從“局外人”變身為“主人翁”,說訴求、議難事、解難題。
為給這些“樣板間”賦予煙火氣,秭歸在沒有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100%覆蓋成立自管理事會,大力推進幸福小區驛站建設,居民有了實實在在的協商議事決策權和獲得感。
據統計,今年全縣共召開小區夜話183場次,挖掘小區治理骨干3100余人,調整優化小區理事會107個。
社會組織“創熟” 陌生人變成“老朋友”
“加入了社團,才有了家的感覺。”在三溪路小區經營餐館長達8年的向龍生,并不是本小區居民。但就在最近1個多月,他的內心有了些許變化。
三溪路是移民安置小區,有市場主體112家,過去大家彼此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何打造“熟人小區”?
因地制宜,在社區、小區黨支部、自管會的號召下,絕大多數居民和市場主體響應,由“家長里短”“生命律動 ”“應急處突 ”“手有余香”“我愛我家”五大社團組成的三溪路小區志愿者聯盟就此誕生。
社團成員們一同交流愛好,參與夜話、晚會、環境美化活動,下沉單位還為“手有余香”社團的市場主體指派“首席服務員”。交流與互動頻率增加了,大家實現了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老朋友的轉變。
社團成員們逐漸“唱主角”,參與到小區治理中。
“應急處突”社團在抵御自然災害中成為先鋒戰隊,“手有余香”社團在疫情防控中凝聚硬核力量。
社會組織參與小區治理,激發出新活力。截至目前,秭歸各小區培育孵化各類社會組織150余個,它們由居民自發成立、運作和管理,成為幸福小區自治的又一方陣地。(圖/文 周華山、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