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筑堡為民、靠民、惠民” 共同締造秭歸基層社會治理新局面
本網訊:11月9日,《三峽日報》“筑堡工程大家談-區(縣、市)委書記”專欄刊發了秭歸縣委書記楊勇署名文章《堅持“筑堡為民、靠民、惠民”共同締造秭歸基層社會治理新局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秭歸縣深刻領會蘊含其中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精準把握筑堡工程“一線五化”的核心要義,以推進“筑堡強基、共同締造”為抓手,以深化“兩個幸福”建設為載體,扎實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秭歸落實落地。
以自我革新破除治理舊藩籬。秭歸農村地區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縣城雖人口集中,但屬于“往來不相問”的陌生社會,群眾組織難、公共服務難、治理真空區域多等治理難題日益凸顯。為此,我們對各類治理要素進行了全面重塑。一是重構組織體系。縱向完善“黨建引領、雙線融合、三級架構”的組織體系,全覆蓋成立小區(村落)黨支部(黨小組)和小區(村落)理事會,將黨的組織和自治組織延伸到最基層。橫向健全黨組織居中引領,各類社會組織聚合環繞的組織矩陣,培育孵化環衛、健身、文化等各類社會組織440個,讓每名群眾都參與到一個或多個社會組織中,推動能人治理到人人治理。二是重劃治理單元。堅持“群眾自愿、利益共享、產業趨同、規模適度”等原則,將全縣167個行政村調整劃分為1621個村落,讓小村落真正成為利益共聯的“大家庭”。三是重建治理隊伍。緊盯村落(小區)服務痛點,推動358名民警、醫生、電管員、管水員等“十員”進小區,203名“三官一律”(法官、檢察官、警官和法律顧問)進村落。開展全域大走訪,推選村落新“兩長八員”7032名,其中農村致富帶頭人、經濟合作組織負責人、退休干部等占比34%。
將“五共”理念融入治理全過程。筑堡筑的不是有形的堡壘,而是通過黨建引領讓組織高度聚合、民心高度凝聚;共同締造不是具象的成果,而是讓“五共”理念融入社會治理全生命周期的過程。一是讓決策共謀有舞臺。通過建設“幸福驛站”,搭建“村落(小區)夜話”等線上線下議事平臺,聚攏群眾、匯總民意。二是讓發展共建有抓手。健全建設意愿共同征集、建設內容共同商議、建設方案共同研究、建設過程共同參與、建設效果共同評議的項目建設全過程共同參與機制。三是讓建設共管有章法。充分匯集民意,制定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小區公約,在惠民項目建設之初,群眾即約定好誰來管、怎么管、管多久。四是讓效果共評有路徑。把“話筒”和“紅筆”遞給群眾,在項目實施之前對方案、計劃開展“預評”,實施過程中對進度、質量開展“實評”,項目完成后就總體群眾滿意度進行“定評”,同時推進共評結果運用。五是讓成果共享有實效。充分體現人民意志,讓地方產業強起來、群眾腰包鼓起來、精神面貌好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進一步增強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建多元機制激發治理新活力。筑堡工程和共同締造活動都是久久為功、激發內生動力的過程,需要常態長效的機制保障。我們緊緊抓住宣傳發動凝聚群眾這個關鍵,通過建強建優各項機制,不斷培養群眾一直參與、還要參與的熱情,讓參與形成一種習慣、讓共同成為一種本能。一是探索推進“公益銀行、積分超市”機制,通過積極引導和培育,在沙鎮溪鎮梅坪村、茅坪鎮建平社區等地探索“以積分換物資、以積分換服務、以服務換服務”的全民公益模式,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二是用好用活“以獎代補”項目激勵機制,以群眾房前屋后、針頭線腦的小事為切口,全面推動第一批30個“以獎代補”小微項目建設,將群眾有效參與村落自治的成效作為村落獎補資金申請、惠民項目支持的重要依據,形成正向激勵閉環。三是制定社會組織常態長效運轉機制,總結制定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十步工作法”,對社會組織予以專人指導、資源支持、項目激勵,讓社會組織“有權力干”“有事情做”“有力氣使”,推動社會組織持續保鮮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