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響熱烈!秭歸各地黨員干部群眾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二)
10月16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金句”頻出,來自秭歸各個鄉鎮的黨員干部群眾在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深受啟發和鼓舞,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交流了對“金句”的理解和感悟。
圖丨秭歸縣承美悅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張美娟
位于茅坪鎮的秭歸縣承美悅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集種植、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同時,積極加入直播電商新零售,建立了專業直播團隊,通過互聯網思維讓更多農產品走出大山,帶動當地農戶就業,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在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合作社理事長張美娟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創新和探索農業耕種新模式,全方面拓寬新銷路,逐漸實現產、供、銷為一體的產業鏈模式,帶領父老鄉親在產業振興的路上生活越來越好。”
圖丨屈原鎮西陵峽村黨總支書記 熊應剛
屈原鎮西陵峽村近年來積極發展小水果產業,產業發展年年增強,群眾收入越來越多,帶領群眾走上特色產業的致富之路。
在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村黨總支書記熊應剛說,“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前,全村小水果種植面積已經超過500畝,已形成‘春有櫻桃夏有梨、秋有石榴冬有橙’的格局,美化了居住環境,同時也給百姓增加了收入。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壯大村集體經濟上探索路徑,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將西陵峽村建設得更美。”
圖丨歸州鎮萬古寺村黨支部書記 屈家明
歸州鎮萬古寺村堅持文化賦能推進鄉村振興,實施了以修屈祠、續屈譜、供屈像、誦屈文、承屈風為主要內容的“五屈工程”,培育尋根文化、傳承龍舟文化、弘揚屈原文化,不斷擦亮“中華屈氏第一村”的文化品牌。
在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村黨支部書記屈家明說,“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為屈氏后裔和村黨支部書記,傳承弘揚屈原精神是我的神圣使命和歷史責任,我們將積極主動對標市委‘一標三地’和縣委‘打造屈原文化發展高地’的規劃目標,充分發揮屈原文化傳承交流中心的作用,繼續加強屈原文化挖掘、傳承和交流,以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不斷探索文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將萬古寺村建設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中華屈氏第一村’。”
圖丨泄灘鄉陳家坡村黨支部書記 汪洋俊
泄灘鄉隸屬于巴歸興革命蘇區,為傳承紅色基因,泄灘鄉正在以秭歸縣第一個黨支部服務中心為載體,圍繞陳家坡村推進紅色旅游片區建設。
在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村黨支部書記汪洋俊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陳家坡村是秭歸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賡續紅色血脈、弘揚革命精神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和使命。下一步,我們將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要求,統籌做好紅色黨性鍛煉和綠色農耕體驗兩篇文章,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精品線路,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成為鑄魂育人的源頭活水。”
圖丨梅家河鄉龍王山村黨總支書記 鄭毅
2022年以來,梅家河鄉龍王山村深刻踐行“共同締造”理念,以彭家嶺村落為建設重點,圍繞“鄉土氣息、田園風光、區域特色、梅鄉品牌”的建設總要求,依托紅梅文化、自然資源等優勢,積極動員村民共建共管,實現美麗村落從點狀“盆景”到面狀“風景”的提升,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最美村落。
在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村黨總支書記鄭毅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自從開展最美村落建設以來,龍王山村的人居環境更美了、老百姓美化庭院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原來安靜的鄉村更加熱鬧有人氣兒了。下一步,龍王山村將踐行‘共同締造’理念,認真傾聽群眾訴求,引導群眾積極參與,以垃圾分類、道路美化綠化為重點,致力于打造舒適宜居、美麗整潔的新農村,力爭實現‘美麗鄉村’全覆蓋。”
圖丨磨坪鄉升坪村黨支部書記 張玉寶
升坪村位于磨坪鄉西北部,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境內綠水清波、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是一個神奇美麗的天然氧吧。微微升坪湖更是避暑休閑、垂釣游玩的絕佳去處。
在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村黨支部書記張玉寶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我深刻感受到,增加旅游產品供給,延長文旅產業鏈條是實現升坪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把升坪湖作為磨坪之眼,悉心呵護,精心打造。圍繞野釣、采摘、休閑、露營等項目打造環升坪湖文旅融合基地,積極發展高端民宿、特色餐飲、田園采摘、戶外賽事等新興業態,籌辦相關活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