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看秭歸(四):勠力同心 脫貧攻堅奔小康
本網訊(記者 鄭濤 鄒媛)2012年至2022年,10年既是時間的標尺,也是發展的刻度。在這10年的時間軸上,留下了秭歸鄉村巨變的印記,它見證了秭歸人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勠力同心、在鄉村振興征程上的踏浪前行。
秭歸是國家級貧困縣、三峽庫區移民大縣,2014年初,貧困發生率為24.23%。“絕不讓一個人掉隊!”當脫貧攻堅的號角正式吹響,秭歸立下愚公志,誓圓小康夢。
組建“1+12+20”攻堅團隊,實行“三包”責任制;186個工作隊對186個貧困村全覆蓋駐村幫扶;9700多名黨員干部與2.7萬戶貧困戶結對幫扶。
扶貧看長遠,長遠看產業。這十年,全縣形成了低山柑橘、半高山茶葉核桃小水果、高山煙葉蔬菜的主導產業格局。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43萬畝,柑橘綜合產值100億元,年出欄生豬49萬頭。培育農業市場主體1551家,帶動貧困戶2.32萬戶。
這十年,活躍著電商企業2000余家、網店近8000家,年銷售額30億元,帶動8000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打贏脫貧攻堅戰,秭歸從來不缺“超常規”的魄力和智慧。僅“十三五”期間,全縣統籌整合財政資金48.51億元用于脫貧攻堅;建成50座光伏扶貧電站,光伏收益惠及2.5萬多貧困人口,年均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300多萬元;2035個自然村開展“立壯志、改陋習、樹新風”“四大一攻”活動,提振貧困群眾的精氣神。
合力攻堅,一步跨千年。十年來,我們消除了千年來的絕對貧困。
——21.95萬人喝上了放心的自來水。
——完成易地扶貧搬遷4174戶11294人,改造農村危房31206戶。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完成率均達100%。
——所有村衛生室均達到“五化”標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100%。
這十年來,我們見證山鄉巨變。
——硬化通村、通組公路1810公里,348國道、芝茅線等主干線改造升級。而秭歸長江大橋的通車,更是結束了秭歸長江兩岸靠汽渡過江的歷史。
——自然村通動力電100%,固定寬帶通達99.2%的村民小組,4G網絡覆蓋97.74%的村民小組。
——建改農村戶廁66120戶、農村公廁187座。
——村鎮文化中心建成率100%,農家書屋、文體廣場覆蓋率100%。
山還是那座山,卻變成了“金山銀山”。直播帶貨、云超市等讓秭歸的山貨走出了大山,村民成為了新型職業農民。2021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95元。
走完了脫貧摘帽的艱辛歷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秭歸廣大干部群眾正接續奮斗!
——探索制定《扶貧資產管理辦法》,推動扶貧項目資產持續發揮效益。
——與潛江、枝江市等區域協作單位牽手,在消費幫扶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增強可持續發展動能。
——持續開展“擦亮小城鎮三年行動”“最美集鎮、最美鄉村、最美庭院”評選,助推農村人居、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實現三產良性互動。
櫛風沐雨,再啟新程!秭歸上下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向著新的勝利進發!
【短評:弘揚脫貧攻堅精神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這就要求我們要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下足“繡花功夫”,做好“后半篇文章”。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特”字上做文章,把產業做大,把特色做強。還要夯實鄉村治理基石,將筑堡強基共同締造工作走深走實。
面對鄉村振興提出的新要求,黨員干部仍然要沖鋒在前,與群眾握指成拳,把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