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看秭歸(七):“秭”為清泉 “民生水利”潤心田
本網訊(記者 賈迪 鄒媛)人逐水而居,城因水而興,水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承載。近年來,秭歸縣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設為主,打好“蓄、引、提”組合拳,建水庫、修堰塘、建水廠,固堤防、治河道、疏水系,水源穩定性不斷夯實,農村供水保障率全面提升。一幅人水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圖景,正在秭歸大地徐徐展開。
十年來,建水庫、修堰塘、建水廠,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制約秭歸經濟社會發展的工程性缺水問題。
金秋十月,群山環抱的磨坪水庫顯得分外靜美,2019年底竣工、總庫容58萬立方米的一庫水域滋養著一方群眾,是集鎮周邊3500人安全飲水和鄰近6個村莊、近萬畝煙田灌溉的源頭。
青干河上游,2020年開工建設的桂花園水庫,投資1.1億元,總庫容773萬立方米,是秭歸縣繼觀音堂水庫、升坪水庫之后的第三大水庫。項目建成后,可提高梯級電站發電效益,有效解決下游供水和灌溉不足的矛盾。
車輛穿梭不停,同樣處于建設中的白家河水庫,投資過億元,總庫容161萬立方米,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功能。建成投入運行后,可解決7600人飲水和8200畝農業灌溉問題。
已進入試運行階段的茅坪鎮羅家村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含長坪堰塘、黃泥溪堰塘兩處新建水源和羅家生態水廠建設,受益人口達1萬人,將極大改善羅家片區供水能力,助推環芝蘭片區旅游產業發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十年來,累計投資5.97億元,新建和維修水庫12座,新建和維修堰塘20口,新建提水泵站31處,新建和改造規模水廠9座,新建和維修蓄水池2061口、單戶蓄水池13919口,鋪設供水管道884.22萬米,增加供水能力1410萬立方米,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制約秭歸經濟社會發展的工程性缺水問題。
十年來,高標準提供水、高質量輸送水,讓千家萬戶的老百姓吃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水利興,則農村興、農民安。骨干水源有了,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暢通水網微循環,千方百計做好提水、引水文章,打通飲水安全“最后一公里”,讓千家萬戶的老百姓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雨水荒,村如其名,這里祖祖輩輩吃水靠背。2019年,縣水利部門采用二級泵運,架設管道25千米,從黃巖河神仙洞引來山泉水。同年還投資600多萬元,建成月明山水廠,作為備用水源,當地700多戶村民徹底告別了“背水吃”的辛酸史。
郭家壩鎮雞米寺村是全縣有名的缺水村,2018年經過集思廣益,創新采用鋼制骨架+彩鋼瓦+蓄水池的“集雨工程”模式,新建2000平方米雨場,年蓄水達2000多立方米,終于解決了46戶105人的飲水難問題。
茅坪鎮羅家片區屬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下溶洞暗流遍布,難以涵養水分。2019年,全縣第一處供水井工程在該村實施,從地下600多米的深處鉆井取水,經過5級泵運抽水進村,一舉解決了當地缺水問題。
兩河口鎮云盤村一帶季節性缺水非常嚴重,2018年投資800萬元,架設管道35千米,從香龍山跨村引水至云盤村,惠及堰塘坪、白廟嶺、云盤3個村,受益群眾達5300人。
十年來,大鋪開、大建設、大發展,實現了從“飲水難”到“飲水甜”的歷史性轉變。
從深度缺水到飲水上缸再到安全飲水。十年來,全縣6.94萬戶21.95萬群眾的飲水安全得以解決和改善,從十年前的“飲水難”變成了如今的“飲水甜”。
【短評:補短板強弱項 “共同締造”水長流】
秭歸縣水資源總量豐富,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等因素導致區域性、季節性干旱頻發。經過多年努力,秭歸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工程性缺水和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
但同時,仍需要在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惠民生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要繼續擴大有效投資,精準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優化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暢通微循環。要發動群眾以“共同締造”理念科學管水、科學用水,進一步提升抗大旱、抗久旱的能力,讓清水長流田間地頭,讓幸福滋潤百姓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