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躁夜夜躁2020,亚洲视频精品一区,狠狠插狠狠插,久久久久久久国产,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免费,日韩欧美高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国产一区日韩一区

秭歸縣文化事業“十一五”規劃

時間:2022-01-10 18:01
來源:秭歸縣人民政府

  一、“十五”計劃回顧:

  “十五”期間秭歸文化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創建文化先進縣為契機,全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取得長足進步,文化工作者歷經艱辛,銳意創新,文化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

  (一)專業文藝邁上新臺階。2001年第三屆和2004年第四屆專業文藝匯演中創作編排了兩臺原創節目,分別榮獲第三屆和第四屆匯演的“優秀演出獎”,共獲40多個市級獎項,位居全市前列。創作節目表演唱《三只燕子》參加全國群星獎,榮獲湖北賽區銀獎。五年完成演出1000多場,2000年,屈原藝術團被湖北省文化廳全省“第八次百團上山下鄉暨新春金秋演出季活動先進集體”;2004年被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授予全省“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2002年譚斌同志被省文化廳授予全省“第十屆百團上山下鄉暨新春金秋演出季活動先進個人”。2003年打破原有的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建立起符合市場要求和單位實際的人事制度,成效顯著。主要存在編創人員欠缺,設備設施投入不夠,資金來源緊張等問題。

  (二)群眾文化異彩紛呈。2004年,由文化館選送的表演唱《峽江船工號子》,以音樂類老年組第一名的成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群星獎”,實現了秭歸文化的歷史性突破。搶救保護民間文化成效顯著,先后登記民間藝人356人,民間藝種63個,征集民俗文物數十件。我縣民間文化數據庫建設走在全市前列,目前已完成數據庫分類建設,并構建了“秭歸縣民間文化網站”主框架。2002——2003年,結合秭歸民間文化編創了群眾廣場健身舞蹈《秭歸花鼓舞》和《峽江船工舞》,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現已成為秭歸城鎮市民不可缺少的健身舞蹈。2003年舉辦了秭歸縣“屈鄉風情”民間文藝調演活動,得到領導和群眾的高度評價。主要存在問題是發展文化產業成效不明顯、群眾文化輔導門類不全等。

  (三)圖書館事業發展迅速。“十五”期間,圖書館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移民遷建成果,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31萬元。投資20余萬元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秭歸縣基層中心。全縣文獻信息報協作網基本建成,與12個鄉鎮文化廣播服務站建立了固定的書刊借閱關系。利用投影儀等設備與傳統書刊借閱相結合,每年送科技文化下鄉等讀者服務活動6次以上。狠抓服務質量,到館讀者逐年增多,年接待各類讀者5萬人次,讀者借閱書刊10萬冊次以上。2004年第三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被評為一級館。主要問題是專業技術力量較薄弱,事業經費不足等。

  (四)文博事業來勢迅猛。“十五”以來,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文物經費專款專用對庫區內地上、地下文物進行了大面積發掘和古建筑的搬遷工作。截至2004年底,我縣已連續實現了16個文物安全年。進一步調整、優化鳳凰山的總體規劃,用屈原文化統領鳳凰山的規劃建設,突出屈原祠在鳳凰山的主題地位,鳳凰山民居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配套設施建設正有序進行,“省三峽文物保護中心”于2004年底在鳳凰山開工。以屈原文化為主題,以文物建筑群落為主體的鳳凰山開發思路已更科學、合理。主要存在問題是人員結構不合理,素質有待提高,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設施、管理水平無法同步。

  (五)電影事業取得可喜成績。2000年以來,在全國電影市場疲軟的情況下,抓重點影片宣傳,堅持效益優先,開拓學生電影市場。大力實施電影“2131”工程,開辟了農村電影市場,放映隊與企業聯姻到鄉鎮放映電影280場。觀眾達1.12萬多人次,放映收入2.8萬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電影公司經理向平2004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表彰為“優秀農”村電影放映員。主要存在專業技術力量還較薄弱、單位債務過重、經營范圍單一等方面的問題。

  (六)圖書經營發行工作穩中求進。資產規模迅速擴大,資產總額已由三十幾萬上升為四百多萬。2004年從人事制度改革入手,在工資分配、人員組合以及財務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整,建立起高效的激勵機制。使現代化企業改革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七)鄉鎮文化繁榮興旺。全縣有六個鄉鎮被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為“文化先進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加強,廣場文化迅速崛起,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共成立了40多支民間文藝表演團隊,為宣傳黨的富民政策,促進農村“三風”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文化市場規范有序。采取積極鼓勵政策,使文化市場得以發展壯大。為凈化文化市場,規范市場秩序,成立了“文化市場稽查大隊”,加大市場管理和執法力度。利用科技手段實施動態管理,網絡報表;各方面配合,加大查處力度;創新管理方式,借助社會力量加大監管力度。

  (九)文化產業方興未艾。近幾年,積極探索把文化與旅游開發、城市建設等經濟活動相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提出了“文化支撐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新理念。創建文藝精品,構建產業支柱。通過創作廣場舞蹈精品、舞臺藝術精品、書法美術精品,提高了秭歸的知名度。推出了鳳凰山屈原文化村、樂平里屈府園、歸州“屈原文化三項”等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項目。目前,全縣文化產業部門已涉及到演出業、文化娛樂業、印刷業、文化旅游業、文化體育業等眾多領域。

  二、“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十一五”發展的定位和潛力分析:

  全力打造文化藝術精品;不斷開展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繼續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千方百計建設一批文化項目;促進文化旅游的有機融合;進一步加大文化市場監管力度;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全面確立文化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力爭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

  經濟資源、文化資源都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不能對文化屬性習慣于界定在單一的“意識形態”范圍內,單純發揮智力支持的功能。實質上,文化尤其是文化事業的硬件設施具有重要的產業屬性。它創造的價值已經不低于甚至大大高于其他生產企業,成為巨大的消費市場和重要稅源,對這一點應有足夠清醒的認識。秭歸地處長江西陵峽兩岸,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三峽工程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全縣現有8個縣直文化企事業單位和12個鄉鎮文化廣服務播站、180多個村級文化室、40多個民間文藝表演團隊、150多個文化中心戶、400多家文化個體經營戶,文化工作者和經營者近三千人。縣、鄉、鎮三級文化網絡已初步形成,文化事業出現了大事不斷、喜事不斷、好戲連臺的良好勢頭。秭歸是文化資源大縣,也是旅游資源大縣,文化旅游產業是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以文化旅游為龍頭,引領全縣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在屈鄉大地上萌生一個朝氣蓬勃的文化旅游支柱產業。秭歸的魅力在于文化,研究和開發文化資源,以建設全國文化先進縣為契機,大力推進全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二)“十一五”期間發展的階段目標:

  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三峽旅游名縣”、“文化產業大縣”的戰略目標,切實突出重點、大力培育亮點,繼續加快發展步伐,努力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

  1、專業文藝工作目標。緊抓地域文化特色,“十一五”期間力爭1個作品獲國家級獎,1-2個作品獲省級獎,8-10個作品獲市級獎,同時嘗試打造一臺大型歌舞劇,一臺面向中外游客,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藝節目。演員陣容從33人發展到60人。與景區聯姻,成立演出小分隊,提升景區文化品位。

  2、群眾文化工作目標。發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廣場文化,帶動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建立鄉鎮文化宣傳中心點,在有條件的鄉鎮定點輔導和開展當地有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繼續加強民間文化搶救保護工作。2006年擴大活動陣地,完成硬件配套設施;2007年完成秭歸縣民間文化數據庫建設;2008年完成文藝精品,參評全國群星獎;2010年文化產業產值在2005年基礎上實現翻番。

  3、文博工作目標。確保“十一五”期間無文物安全事故發生。完成鳳凰山文物區的文物陳列、屈原祠遷建及配套設施建設并對外開放。搞好文物征集工作,加大野外文物和館藏文物的監管保護力度。

  4、公共圖書事業目標。進一步加快屈原文化和地方文獻資源庫建設;實施并完成數字化圖書館建設;充分發揮“共享工程”等項目建設效能服務全縣三個文明建設;積極引進人才,不斷充實專業技術力量;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發揮館藏資源和各項設施的效益。

  5、電影事業工作目標。繼續落實國家項目“2131”工程;鞏固院線發展計劃,爭取早日實現電腦售票;完成改擴建影劇院小廳項目;開發多種經營,實現經濟互補。

  6、圖書經營發行工作目標。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規模,打好“新華”牌,創造規模效益。加快改革步伐,鼓勵店內職工和書店共同參股創辦分店,利用書店稅收、資金等優勢,統一招牌,自主經營,本部只協助進貨,從中分紅,從而最大限度的調動職工積極性。從本質上實現“一店兩制”。在改革內部機構體制,優化資源配置
的基礎上,發展網點建設,擬在今后五年內通過參股、控股、融員方式在全縣各鄉鎮建立圖書發行網點,加大一般圖書發行量,力求在全縣形成一個圖書銷售網。

  7、鄉鎮文化工作目標。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文化工作者隊伍,舉辦各類文化活動,重點抓好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有條件的鄉鎮舉辦民間文藝調演。各鄉鎮完成民間文化數據庫建設,并扶持民間文藝團體,推出優秀民間藝術作品,參加全縣民間文藝調演。落實電影“2131”工程,配合開展文化“三送”活動,探索鄉鎮文化產業發展新路。

  8、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充分發揮文化市場稽查大隊的職能作用,挑選、配齊稽查人員,進一步加大文化市場管理和執法力度,規范市場秩序。重點做好網吧整治工作,利用“網吧”監控平臺對“網吧”實施網絡監控。與各方面加強配合,加大查處力度。不斷創新管理方式,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促進文化市場的繁榮興旺和健康發展。

  三、“十一五”期間發展的重點和布局

  (一)全縣文化布局

  以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為契機,采取政府牽頭,部門配合,齊抓共管的辦法,重點實施文化五大工程,以活動促發展,以產業促繁榮,構建以縣直單位為龍頭,鄉鎮文化廣播站為紐帶,村和社區文化室為基礎,文化中心戶、文藝宣傳隊和機關、企業、校園及社會各部門為補充的多層次、多體制的文化網絡。

  1、重點抓好文化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文化發展水平。一是抓好文化精品工程。著眼2008年將在湖北舉辦的中國第八屆藝術節,加快文藝精品生產,著重做好《秭歸花鼓舞》、《楊林堂鼓》等項目的再提高工作,力爭兩年內完成參賽作品的編創工作,擬訂創作兩個精品節目角逐2008年的全國群星獎。5年中力創2-3個作品獲省級獎項,8-10個作品獲市級獎項,推出一首唱響秭歸的歌曲。同時,廣泛借助外力,精心打造一臺集中反映秭歸文化,面向中外游客,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和觀賞價值的文藝節目。為全縣干部職工編印普及屈原文化知識的簡明讀本。與湖北電視臺聯合拍攝大型歷史紀錄片——《屈原》。二是抓好民間文化搶救保護工程。進一步組織力量加大力度搜集素材,力爭全縣所有藝術門類、所有民間藝人、傳人、所有優秀民間藝術作品一個不漏地錄入數據庫,全面完成數據庫建設,確保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加強對民間藝人的關心和保護工作,爭取對特困民間藝人的經濟補助政策;切實抓好優秀民間文化傳承工作,力爭為每位優秀民間藝人找到合適的傳人,并與有關部門聯合,大力開展民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舉辦第二屆、第三屆全縣民間文藝調演,積極組隊參加全市民間藝術大賽;搞好開發利用工作,充分發揮其經濟社會效益,以景區為依托,提升景區文化品位,為民間文化找到展示的舞臺;完成秭歸端午節“申遺”工作。三是抓好文物保護工程。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宣傳力度,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文物保護信息網絡,確保“十一五”期間無文物安全事故發生;全力爭取將鳳凰山文物區納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完成鳳凰山文物區的文物陳列、對外開放以及環境治理等工作;完成屈原祠的遷建工作,并對外開放;不斷加大野外文物和館藏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力度。四是抓好電影“2131”工程。繼續落實國家項目“2131”工程,積極主動爭取政策和設備,力爭全縣12 個鄉鎮都有一套農村“2131”工程的放映設備,實現村村都能看電影的設想。五是抓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發揮共享工程的作用;與學校、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聯合,開展共享工程學習教育活動;為讀者提供光盤數據庫檢索、館藏書目信息查詢和網上信息瀏覽,努力建設一個各種載體共存的實體資源與虛擬資源相結合的館藏體系,不斷滿足各層次讀者;積極創造條件與鄉鎮聯網,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所需的信息資源;整合文化資源,實現共享工程、民間文化數據庫、文化旅游網站聯網,優勢互補。

  2、狠抓五大骨干項目。屈原祠仿古新建項目五年內初步建成,并對外開放;完成鳳凰山民居復建及配套項目,對外開放,并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文物局投資2200萬元,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的“湖北省三峽文物保護中心”,計劃五年內基本建成;完成屈原文化藝術中心項目,并投入使用;五年內基本完成新華書店擴建項目。

  3、高度重視社區和鄉鎮文化工作,使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活躍。精心辦好文化中心戶、文化社區、文化鄉村、業余文藝宣傳隊,建立鄉鎮文化宣傳中心點,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豐富城鄉居民文化生活,繁榮農村文化市場;進一步加強對鄉鎮文化工作的指導,加強縣鄉文化互動,構建“下鄉進城”的文化互動模式。

  4、不斷開展大型文化活動。“十一五”期間,每年除舉辦常規活動(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三次外,經常開展宏揚時代主旋律的大型文化活動。全力配合各部門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為鄉鎮文化活動做好服務工作。以活動營造全縣文化氛圍,展示文化魅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經濟發展,提升秭歸文化品位。

  5、建立一支數量充足、業務精良、敬業奉獻的文化人才隊伍。按照一手抓民間老藝人的搶救保護,一手抓文化新人的發現培養,一手抓專業人才隊伍,一手抓業余骨干力量的基本思路,用待遇、用事業、用感情、用機制吸引和留住人才,力爭五年內使文化隊伍青黃不接的矛盾逐步緩解。加強企業家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管理者隊伍建設帶動全行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為文化事業全面快速發展提供廣泛的智力支持和可靠的人才保證。

  6、加速文化產業發展。大力培育文化企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構建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的多元化文化產業投資體系。按照“文化支撐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理念,推出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項目,開發旅游商品,為景區找到文化賣點。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為文化的發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更為推進文化產業提供了寬廣的舞臺,“十一五”期間屈原藝術團將與景區聯姻,采取共同發展互利的原則聯合,擬建立景區旅游演出小分隊,組織一臺具有地方特色的節目長駐景區,同時鼓勵和支持民間藝術團體進入市場化運作,不斷提高旅游景區的文化品位,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電影公司在鞏固院線發展計劃的基礎上完成影劇院大廳改造擴建工程,開發多種經營項目,實現經濟互補。新華書店采取“打進去,拉出來”的辦法,以入股分紅、參與經營的方式,將個體書店歸為新華書店陣營,利用新華書店品牌優勢和資產、信譽優勢規模發展秭歸縣新華書店經濟,打造秭歸的圖書發行“航母”,創造規模效益。擴大文化館宣傳文化中心活動陣地,完成硬件配套設施,成立秭歸縣文化館綜合藝術教育中心,引領秭歸文化藝術培訓行業的快速發展。認清“市場在民眾,潛力在民間,希望在民營”的現實,大力發展民營文化產業。

  (二)“十一五”期間主要骨干項目資金投入及資金來源估算。

  

重點骨干項目 資金投入

 

   (元)

  

資金來源
湖北省

 

   文物局

  

對口

 

   支援

  

秭歸縣

 

   政府

  

招商

 

   引資

  

屈原祠仿古新建項目 3300萬        
鳳凰山民居復建

 

   及配套項目

  

         
文物保護中心項目 2200萬 2200萬      
屈原文化藝術中心項目     200萬    
新華書店擴建項目          
文化精品工程 20萬        
           
           
           
           
           

 

  
四、“十一五”期間保障措施

  (一)政策措施

  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要求對文化事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達到全縣年度財政支出的1%;精心用好國家扶持“兩館”建設的資金;落實國家項目“2131”工程,努力開拓農村電影市場;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申報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十一五”期間國家對新華書店實行“增值稅返還”,為新華書店的改革、發展創造寬松環境;縣政府對藝術團提供了事業單位性質不變、經費包干等政策保障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藝術團的藝術生產,保證了藝術團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行政措施

  通過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各單位實際的科學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工作量化考核,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人員競爭上崗,優上劣下;分配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多得,定崗定責訂酬。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使人力物力資源效益最大化。

  (三)其它措施

  理清思路,明確重點;加強軟硬件建設,提升文化服務水準;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使更多人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與各部門緊密配合,探索服務新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編輯:郝露露審核:譚晉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州市| 沙田区| 绿春县| 安达市| 乐昌市| 五家渠市| 泾川县| 红河县| 利川市| 天柱县| 綦江县| 门头沟区| 靖边县| 余姚市| 夏邑县| 青川县| 任丘市| 洞头县| 奈曼旗| 丹江口市| 海宁市| 神木县| 磐安县| 营口市| 西安市| 文水县| 襄樊市| 安顺市| 泉州市| 西平县| 东安县| 广南县| 南江县| 台山市| 犍为县| 左权县| 彭水| 洞口县| 白山市| 湘阴县| 绍兴县| 小金县| 安庆市| 那坡县| 德钦县| 博客| 乌拉特前旗| 阿瓦提县| 顺平县| 蒙城县| 瓦房店市| 阿拉尔市| 深水埗区| 雷州市| 洛阳市| 永修县| 靖宇县| 建昌县| 栖霞市| 乐至县| 沁水县| 英山县| 阿克| 山阴县| 鹿邑县| 固始县| 海安县| 商城县| 克拉玛依市| 高邮市| 佛学| 三亚市| 西乌珠穆沁旗| 丹凤县| 韶关市| 六盘水市| 长宁区| 阳西县| 盐津县| 文昌市| 镇巴县|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