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 “十二五” 農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縣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速邁向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時期。農業是安天下的行業,為進一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根據《秭歸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我縣農業農村發展實際,特編制《秭歸縣 “十二五” 農業發展規劃》。
一、“十一五” 農業發展回顧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間,全縣農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扎實推進科技進步,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
——農業農村經濟快速增長。截至2009年底,全縣糧食、油料、肉類、柑橘、茶葉、蔬菜等大宗農產品分別達到9.7萬噸、1.4萬噸、3.58萬噸、17.45萬噸、1682噸、 23.52萬噸,除糧食產量因結構調整略有降低外,其它幾項分別比“十五”期末增長3%、27.9%、43%、57.34%、53.82%。畜牧業發展迅速,牲豬出欄達46.41萬頭,家禽出籠78.2萬羽,肉牛出欄1942頭。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5.19億元,較2005年增加6.5億元,增長94.3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77元,較2005年增加1178元,增長58.93%。
——農業特色產業迅猛發展。“十一五”期間,全縣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總要求,進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基地,努力推進特色產業朝著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2009年底,全縣柑橘板塊基地達到21.93萬畝,較2005年的15.27萬畝增加6.66萬畝,增幅43.61%;完成柑橘品改8萬多畝,倫晚、紐荷爾等中晚熟優質臍橙比重占到了總面積的66.8%。全縣茶葉面積達到5.37萬畝,較2005年的3.24萬畝增加了2.13萬畝,增幅65.74。蔬菜面積達到18萬畝,較2005年的13.44萬畝增加4.56萬畝,增幅33.93%。全縣生豬出欄數達到46.41萬頭,較2005年的34.02萬頭增加12.38萬頭,增幅36.39%;優質三元豬占出欄總量的50.2以上;能繁母豬存欄4.38萬頭,較2005年的1.53萬頭增加了2.85萬頭,增幅186.27%。柑橘、茶葉、蔬菜、生豬四大特色產業的產值占到了農林牧漁總產值的70%以上。
——農業產業化經營縱深推進。一是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2009年,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1家,較2005年的5家增加16家,增幅320%;規模企業產值達到14.59億元以上,較2005年的2.9億元增加11.69億元,增幅403%,其中屈姑、惠農公司過億元,帝元公司突破3億元。全縣市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帝元、屈姑), 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以上。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06家,各類專業協會達到6家,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幅提高。三是農產品品牌建設成效顯著。秭歸臍橙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和產地認定,先后榮獲湖北十大名牌農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湖北省著名商標等榮譽稱號,長紅臍橙、椪柑及秭歸臍橙精品果園、椪柑精品果園分別被宜昌市農業農村局、市特產學會、市柑橘產業協會評為宜昌柑橘精品果及精品果基地。屈鄉毛尖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湖北十大旅游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并通過了有機茶產品認證和產地認定。九畹溪絲綿茶被評為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王家嶺綠茶、龍思鄉茶分別被評為宜昌市名優茶“三峽杯”金獎,峽州碧澗被評為宜昌市優質茶。四是農產品市場快速拓展。我縣分別在茅坪、北京、沈陽、哈爾濱等地舉辦了三屆秭歸臍橙節,在北京新發地建成了秭歸臍橙交易大廳,秭歸臍橙成功占領了東北、華北市場,并出口到俄羅斯、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農業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加強農業法律法規宣傳,增強了全縣農民的法治意識,推進了我縣法治農業的發展。加強農政執法隊伍建設,農業執法人員達到30人。建立健全了規章制度和執法程序,做到了有章可循、依法行政、文明執法。每年至少開展兩次以上“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的集中大檢查,并定期和不定期地對農藥、肥料、種子、飼料、農機、漁政、能源等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和專項綜合治理,有力打擊了違法經營活動,保護了農民合法權益和農業生產安全。
——農產品質量顯著提升。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產品認證和產地認定工作,全縣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產地認定共計256個,面積42萬畝,其中柑橘197個20萬畝,蔬菜39個18萬畝,茶葉20個4萬畝。綠色食品5個15.31萬畝,有機食品品牌2個920畝。由秭歸桔頌臍橙公司申報的綠色食品——“秭歸臍橙”已通過國家審批認定。已通過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柑橘)標準化生產基地15.3萬畝,通過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省級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1.2萬畝。全縣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活動,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全面推行蔬菜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定期與不定期開展農產品質量抽檢,全縣蔬菜抽檢合格率達到99%,畜產品、水產品檢測合格率均為100%。
——農業保障能力明顯提高。一是農業推廣能力明顯提高。全年培育各類農業科技示范戶2180戶,輻射帶動4萬戶農民。通過培訓、資料、電視等形式廣泛普及農業先進技術,推廣了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農業科技貢獻率逐年提高。二是動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明顯提高。進行了鄉鎮農業推廣體制改革和鄉鎮集體獸醫體制改革,在全縣6個鄉鎮首次成立了植保機防隊。主要植物性病蟲害聯防聯控覆蓋率達到100%,畜禽“兩瘟四病”免疫密度達到100%,基本建成了覆蓋全縣的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4.78萬千瓦,農機化作業綜合水平提高到30%。四是生態家園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全縣沼氣池用戶累計達到2.6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25.12%。太陽能熱水器累計達到6270臺,省柴節煤爐灶達10.15萬臺,農村節能降耗設施不斷改造升級。
(二)主要經驗
——重視和加快思想觀念更新。“十一五”期間,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思想觀念不斷革新,逐步跳出傳統農業的束縛,全面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市場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等的重要性,思考的領域從狹隘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催種催收的小農業逐步放大到市場經濟條件下農工商、產加銷一體化的大農業,思考的角度從農業自身逐步過渡到吸取先進的工業化、產業化的理念、跳出農業謀劃農業,有效推動工作方式、工作重心、服務領域的革新和技術手段、物資裝備的革命,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業農村工作的全面發展。
——重視和加強產業發展聚焦。“十一五”期間,我縣改變了過去產業小而全的傳統抓法,將目光和主要精力聚焦到發展“一果兩葉”和生豬、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上來,將資金、技術等進行集約化投入,有效推動了農業結構合理調整和產業合理布局,推動了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和基地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的快速提高。
——重視和加強龍頭企業培育。“十一五”期間,近年來。我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后引進帝元、維維、稻花香、鄧村綠茶、蕭氏茶葉、澤儂、雨潤、洛茲、百麗等省內外企業和企業集團到我縣投資建廠。同時,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對縣內一些農產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優先安排用地,實行稅收減免和電力保障、市場準入、管理登記等優惠,幫助企業申報爭取中央、省市投資項目,從庫區產業發展基金等項目中每年安排超過1千萬元扶持企業發展,從財政列支專項基金給予企業貸款貼息補助。此外,抓好協調服務。積極組織銀企對接為企業爭取金融支持,建設配套原料基地滿足企業加工需求。通過多年的努力,我縣龍頭企業實力得到明顯增強,企業龍頭帶動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重視和加強品牌創建。為達到培育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搞活一地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近年來,我縣加大農產品品牌創建的力度,成立了縣品牌創建領導小組,縣長任組長,縣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加強了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的領導,制定了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方案,出臺了質量振興獎獎勵辦法,對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獎勵和榮譽稱呼的品牌所有者給予30萬元到3000元不等的獎勵。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有效推動了各類品牌的整合和創建,同時提高了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市場競爭力和效益。
——重視和加強科技人才投入。近年來,華農大、湖北省農科院等國內知名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先后與我縣進行了技術合作,與我縣的屈姑食品、柑橘良種繁育中心等成功進行了校企對接,引進了一大批柑橘、茶葉等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和農產品深加工技術,鄧秀新、阿爾布里哥等一大批國內知名的柑橘、茶葉、食品加工、蔬菜、畜牧獸醫專家到我縣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有效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時,我縣還引進了一大批“三支一扶”大學生充實到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將農業科技指導員和技術人員送到長江大學等大中院校進行專業知識和新技術培訓,提高農業科技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并在全縣加大農業科技示范戶和農民的培訓力度,通過培訓會、現場會和樣板示范,輻射帶動全縣農民學用科技,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此外,近年來,我縣在農業項目和資金投入上也有很大進步。先后爭取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基金、現代農業項目、退耕還林成果鞏固項目、低丘崗地改造、移土培肥、土地整治、以工代賑、水利專項等項目,投入資金超過3億元,有效推動了農業科技措施落實和農業的全面發展。
(三)存在問題
——農業基礎條件仍然脆弱。我縣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全縣31.56萬農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91畝。同時,山高坡陡,立地條件較差,全縣25度以上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13%以上。此外,農村水利、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仍然落后,農業生產抗自然災害能力弱。
——農業內部結構不夠合理。農作物的品種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特別是柑橘的羅臍還沒完全品改結束,柑橘早、中、晚熟搭配比率仍需進一步調合理。養殖業在種養業中的比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業產業化水平不夠高。中高山地區農業特色產業未有形成規模,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動植物疫病存在較大隱患,防控難度大。龍頭企業和加工園區規模偏小,示范作用、產業帶動能力和自身實力仍然不強。企業缺乏管理和技術人才,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低,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不強。企業與原料基地配套建設不夠,龍頭大基地小、龍頭小基地大等問題還很突出。企業與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四者利益聯接紐帶還不很緊密。
——農業發展體制不夠順暢。農村土地流轉機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制等未有效建立起來,鄉鎮以錢養事新機制未能很好發揮作用,各種束縛和限制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和要素依然存在,農業發展亟待加快各種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二、“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市場化、標準化、組織化、品牌化、工業化方向,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線,以深化農村改革和創新農業機制體制為動力,以擴大農業招商引資、完善現代農業體系和實施農民收入倍增工程為突破口,調結構、壯龍頭、創品牌、拓市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精品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大幅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打造全國知名、全省一流的特色農業大縣,實現我縣農業跨越式發展。
(二)發展思路
以打造百億臍橙產業園、茶產業集群、畜禽水產養殖產業集群為重點,突出特色調結構、突出加工興產業、突出園區抓招商、突出市場創品牌,做大晚熟臍橙、早茶和特種養殖三大基地,做強屈姑食品、帝元食品、福潤禽業三大超級龍頭,做響“秭歸臍橙”、“絲綿茶”、“屈姑”三大品牌,不斷推進秭歸農業產業化、工業化進程,努力實現特色農業大縣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三)規劃目標
“十二五”時期,全縣農業總的發展目標是:要把秭歸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臍橙產業加工園區、全國最大的晚熟臍橙基地、全省最大的早茶基地、全省最重要的特種養殖基地”。具體目標為:
——經濟發展目標:至2015年,糧食總產10萬噸,油料1.5萬噸,柑橘35萬噸,茶葉0.5萬噸,蔬菜30萬噸,煙葉1.2萬噸,生豬出欄70萬頭,野豬等特種養殖達到205萬頭(只)。全縣晚熟臍橙面積達到10萬畝、早茶基地面積達到5萬畝、煙葉面積穩定在3萬畝,真正形成柑橘、茶葉、煙葉、特種養殖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初步實現特色農業大縣目標。
——農產品加工業目標: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00億元,一個農產品加工園區過50億元,建設柑橘、茶葉、養殖業等農產品產業集群,其中柑橘加工產業集群的產值達到50億元、茶葉產業集群的產值達到20億元,養殖業加工產業集群的產值達到30億元。銷售收入過億元、過5億元和過10億元的企業分別超過15個、8個和3個,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分別達到2個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比值達到1:3.3。
——綜合效益目標:至201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30億元,農業綜合商品率達到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人均可支配現金收入達5000元。
——科技水平目標:至2015年,農產品科技含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70%以上的農業資源走上產業化軌道,農產品深加工和就地轉化率達70%以上。農民參加合作經濟組織的比率達到80%以上。農機化綜合作業率達到40%以上。全縣農村戶用沼氣普及率達到55%以上,太陽能熱水器入戶率超過30%。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主要農產品市場抽檢合格率達到100%。
(四)重點項目及布局
1、著力打造百億臍橙產業園(十二五期間完成50億元)。
(1)建設一個超級龍頭及臍橙零廢棄加工創新技術綜合利用項目。一個超級龍頭即:秭歸屈姑食品公司;臍橙零廢棄加工創新技術綜合利用項目即:建設現代化深加工車間和引進安裝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開發果茶、果酒、果醋、精油、辛弗林等產品。建設地點:茅坪西楚工業園。
(2)新建建設一個秭歸臍橙交易展示中心。新建一個秭歸臍橙交易展示中心: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建柑橘打蠟、分級、包裝、冷藏車間和展示區、展銷區。建設地點:三峽翻壩物流園。
(3)配套建設10萬畝晚熟臍橙基地:在全縣海拔400米以下改造發展晚熟臍橙10萬畝。分布區域在屈原、歸州、水田壩、沙鎮溪、郭家壩、九畹溪、泄灘等7個鄉鎮。
(4)配套15萬畝生態臍橙基地:新建3萬畝,改造12萬畝。分布區域除磨坪以外的11個鄉鎮。
(5)配套擴建2000畝柑橘良種苗木繁育基地:新建母本園1000畝,自控溫室4個2414平方米,網室18000平方米,配套儀器設備。建設地點:九畹溪鎮硯窩臺村。
2、著力打造20億元茶產業集群。
(1)開發早茶和絲綿茶精、深加工項目。以蕭氏茶葉和宜昌三峽茶葉公司兩家龍頭企業為主,分別整合全縣早茶和絲綿茶資源,開發早茶、絲綿茶高端品牌和高端消費市場,逐步開發茶飲料、茶食品、茶纖維、茶保健品、茶生物制品等。
(2)配套5萬畝早茶基地:新建2.94萬畝,改造2萬畝。分布區域在茅坪、郭家壩、九畹溪、沙鎮溪、水田壩5個鄉鎮
(3)配套10萬畝生態絲綿茶基地:新建6.7萬畝,改造1萬畝。分布區域全縣12個鄉鎮。
(4)配套建設1000畝茶葉無性系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建設現代化的溫室大棚育苗基地100畝,無性系苗木扦插繁育基地900畝,配套溫控、濕控和組織培養等先進設備,開展優良新品種引進、繁育、實驗、示范和推廣,開展本地大葉種、宜紅早、烏由早等無性系良種繁育和推廣。建設地點:九畹溪鎮。
3、著力打造20億元畜禽水產養殖產業集群。
(1)培育4個畜禽深加工龍頭。一是以福潤禽業食品公司為龍頭建設3000萬羽肉雞深加工項目;二是以惠農食品公司為龍頭建設100萬頭生豬深加工項目;三是以恒鑫特種為龍頭,開發100萬只肉兔、100萬羽土雞和5萬頭特種野豬深加工項目;四是以文龍鱘業公司為龍頭建設萬尾鱘魚養殖及深加工項目。
(2)配套建設畜禽規模化養殖加工基地:母豬繁育場2個,建設良種仔豬繁育基地村50個,50000戶。建設標準化優質瘦肉豬種豬繁育基地2個、標準化優質瘦肉型商品豬生產基地3個,優質瘦肉型商品豬養殖小區30個;建設年繁育4—6萬套地方良種雞(祖代)及年繁育10—15萬套父母代良種雞示范養殖基地一個,建設一個苗雞孵化場,三個父母代苗雞飼養場,實行規模化養殖,建設6個500萬只標準化養殖場,60個10萬只農民養殖大戶。分布區域:全縣12個鄉鎮。
(3)配套建鄉鎮“動物疫病初級診斷室”12個,配備冷鏈體系設備、設施。建村動物防疫室186個,配備冷鏈體系設備、設施。分布區域為全縣12個鄉鎮。
(4)漁業保護與利用項目:建立苗種繁育基地300畝,建立長江魚類增殖放流監測站280㎡,建立長江人工魚巢共20萬平方米,發展旅游觀光漁業。分布區域在沿江鄉鎮。
4、著力發展蔬菜產業。
(1)擴大蔬菜制品出口貿易。以帝元食品罐頭公司為龍頭,開發甜玉米、青豆、西紅柿、黃豆等各類蔬菜罐頭,出口美國、德國、中東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2)配套20萬畝生態蔬菜基地:建設生態蔬菜標準化基地20萬畝。其中魔芋基地3萬畝、縣城城郊高效設施蔬菜農業園2000畝;建10萬噸蔬菜加工企業2個。分布區域在全縣12個鄉鎮。
(3)建5000噸級以上儲藏保鮮庫12個,儲藏保鮮能力達到10萬噸,搞好生鮮蔬菜的應用預冷、整理清洗和分級包裝。分布區域:全縣12個鄉鎮集鎮。
(4)新建縣城城郊高效設施蔬菜農業園2000畝,建立溫室或大棚,配套溫控、濕控等設備。分布區域:茅坪鎮建東村、陳家壩村和陳家沖村。
5、著力發展武煙集團優質烤煙基地。建立煙葉生產基地3萬畝,建設新型密集式烤房5000座。分布區域茅坪、兩河口、梅家河、磨坪、郭家壩、九畹溪、楊林橋等7個鄉鎮20個村。
6、著力發展玉米深加工。
(1)開發年產8萬噸玉米汁飲料項目。以澤儂玉米飲品開發公司為龍頭,增加自動化生產線,開發玉米飲料和玉米深加工產品。
(2)配套建設優質玉米加工原料基地15萬畝。分布區域在全縣12個鄉鎮。
7、農業體系建設、
(1)縣級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建設1個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和1個農業環境監測中心,建辦公樓6000平方米,配套工作車和必要儀器設備,分布區域為縣城。
(2)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能力支撐建設:每個中心配一名農政執法監管員、建辦公室500平方米,增添辦公自動化設備,購置農技服務車。分布區域為全縣12個鄉鎮。
(3)村級農技服務隊建設:每村成立統一機防機管農技服務隊,配齊所需植保機械、電腦,分布區域為全縣12個鄉鎮。
8、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戶用沼氣池5.9萬口,同步配套改造豬圈、廁所、廚房,大型沼氣工程處4處,建中型沼氣工程150處,分布區域為:全縣12個鄉鎮。
(2)推廣太陽能熱水器3萬臺,生物質爐1.2萬臺,分布區域為:全縣12個鄉鎮。
(3)配套耕整機3000臺,加工生產機械600臺套,植保機械普及率95%以上。分布區域為:全縣12個鄉鎮。
(4)節水灌溉10萬畝,安裝果園軌道運輸線1000條。分布區域為:全縣12個鄉鎮。
三、“十二五”農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全力扶持龍頭企業。一是加強農業招商引資,引進實力型、領軍型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樹立 “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發揮我縣資源優勢, 圍繞柑橘、茶葉、蔬菜、畜禽等主導產業,積極開展農業招商引資,不斷提高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二是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通過項目扶持、基地幫建、落實龍頭企業貸款貼息、稅收、信貸、用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增資擴產、技改創新,擴大再生產規模,同時鼓勵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租賃、產業鏈條延伸、品牌聯盟等形式重組整合,做大做強。
(二)大力提升基地建設水平。緊緊圍繞建設特色農業大縣目標,按照一村一品、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要求,以“精品果園”、“高效茶園”、“安全菜園”等建設為突破口,以農業項目為抓手,切實抓好基地良種推廣和品改工作,推廣無害化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配方施肥等標準化技術,落實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強化基地水電路田肥等配套設施建設,做的道路硬化到園、灌溉設施到園、水肥利用到園、采運設施配套到園。不斷提高特色產業基地的建管水平。
(三)強化品牌創建和營銷。加強秭歸臍橙、屈姑、秭歸絲綿茶等農產品高端品牌培育,推動各種資源向具有較強秭歸地域特點、有較高屈原文化底蘊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聚合,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國和國際市場有一定影響力的高端品牌,以品牌搶占市場、以品牌帶動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二是加強商標注冊。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商標注冊,參加湖北省著名商標和全國馳名商標的申報評選活動,力爭到2015年,全縣農產品馳名商標達到2個以上。三是加強品牌保護和質量認證工作。組織企業申報國家地理保護產品,規范品牌貼標使用,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培育和認證,開展QS、ISO等質量認證工作,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品牌的市場競爭力。
(四)強力推進農民組織化。一是進一步加強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共贏。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領辦合作社,鼓勵合作社通過多種形式參股龍頭企業,利用龍頭企業的人才、資金、技術、市場資源優勢,實行跨區域聯合與合作,逐步推行生產統一組織、質量統一把關、市場統一開拓、價格統一制定、產品統一銷售。支持企業和合作社簽訂訂單、入股分紅、利潤返還,推動企業、合作社、農戶建立緊密型經濟利益共同體,共同發展,共同受益。二是加強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組織開展示范社創建活動,鼓勵合作社吸收更多的農民參社,增強合作社的帶動能力,指導合作社建立制度和章程,開展規范化管理。對示范社落實優惠政策,給予項目、信貸支持。
(五)增強科技人才保障。一是加強縣級農業科研及推廣機構與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與開發,積極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新技術成果。二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和完善鄉鎮農技服務中心“以錢養事”體制機制,加快建設新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家書屋、村級農技服務隊,組建專家團隊,引導農業專家、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農業科技人員或職業培訓學校教員等積極領辦和參與創辦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建設,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和樣板示范,培養一大批農業科技示范戶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三是以陽光工程培訓為重點,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和農民持續增收。
(六)拓展資金投入渠道。一是緊緊抓住三峽庫區后續工作規劃、湖北省兩圈一帶建設和中西部開發的重要機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二是整合現有國家財政支農投資和項目投入捆綁使用,在不改變資金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采取“性質不變、渠道不變、管理不變、投向不變、專項使用、各記其功”的辦法,投入重點項目和重點產業;三是積極爭取銀行、信用社提供信貸服務,四是鼓勵企業上市,增資擴股,或者通過招商引資、與其他企業和投資公司開展合資、合股、控股等形式廣泛募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