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
一、“十二五”水利發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間,秭歸水利創新發展思路,調整工作重點,強化“四水”觀念、堅持四個并重、實施兩大民生工程、構建四大體系,抓住國家加大水利投入和擴大內需的機遇,以項目建設為中心,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秭歸水利投資規模最大的水利建設,水利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民生水利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規劃目標和任務完成良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防洪減災能力不斷提高
“十二五”期間,完成后山、王家灣、稅家槽、田家灣、磨刀溪、郭家灣、鑼鼓峪、王堰溝、八山、黃家淌、紹家灣和合心等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改造總庫容452.3萬m3。
對青干河太坪段、九畹溪周坪段、九畹溪楊林橋段、童莊河文化段和茅坪河四溪段等4條河流5處河段進行綜合整治,新建堤防42.6km。規劃總投資13000萬元。截至目前已完成青干河太坪段、九畹溪芝蘭及石柱段、童莊河文化及五龍段等3條河流5處河段綜合整治,新建堤防27km。完成投資8500萬元。
完成634處塘堰進行更新改造,并新建塘堰18處,建設及改造總有效庫容325萬m3。完成總投資5000萬元。
初步建立了洪水預警預報、調度、抗洪救災等防汛信息指揮系統,防洪備用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 農村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十二五”以來,建設192處取水、凈水構筑物,架設約366萬米的給水管,完成總投資10054萬元,解決了12個鄉鎮、168個村、146400人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0%,改善了農村飲水條件和供水質量。
“十二五”期間,全面創新和推廣應用“生物慢濾”和“新型雨水集蓄利用”兩大技術,切實解決農民最關心和農村最迫切的安全飲用水和山區灌溉兩大難題,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農田灌溉保障能力不斷加強
“十二五”期間,全縣共整合各部門資金8000萬元,新建和整修了小型灌區13個,新增灌溉面積3.2萬畝;新建田間抗旱水池12000口,渠道120公里,架設管網120萬米。有力地保障農業生產用水,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改造長嶺、玄武洞、水田壩、九畹溪、京林和老龍洞等中型灌區6個,鳳凰、羊兒灣、仙女坪、田家灣、一藍、天鵝和樂平里等小型灌區7個,改善灌溉面積10.5萬畝,新增灌溉面積4.5萬畝,規劃總投資15000萬元。完成長嶺、玄武洞、水田壩、老龍洞、九畹溪等5個中型灌區,鳳凰、羊兒灣、田家灣、仙女坪、天鵝等5個小型灌區,改善灌溉面積8.5萬畝,新增灌溉面積4.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2318畝,其中渠道防滲節水47110畝,低壓管道輸水節水43280畝,噴灌節水5978畝,露地微灌節水5950畝,完成總投資21000萬元。
(四) 水資源管理和水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
按照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完成了全縣集水面積在30km2以上的河流和大中型、小(一)型水庫的水功能區劃工作。全面推行取水許可證制度,逐步推行入河排污口審批制度,基本落實了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劃定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區。
“十二五”期間,實施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大力發展農村水電,新建了三渡河、香坡河小(1)型水庫2座,庫容1480m3;規劃新建和改造小水電站共14座,其中新建4座,即香坡河、曉溪溝、龍坪和三渡河電站,新增裝機7臺共20060 kW,年發電量6018萬kW·h;改造10座,重點是三渡河和香坡河水庫調節電站改造增容,共增裝機25臺共31030 kW,年發電量11795萬kW·h。規劃總投資11000萬元。截至目前已完成香坡河水庫,改造及增效擴容電站5個電站共9000kw。
“十二五”期間,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0 km2,其中水土保持專項治理水土流失237.6km2,其主要分項措施為基本農田建設1585.03hm2,經果林1725.78 hm2,水保林438.01 hm2,種草306hm2,封禁治理18914.46hm2,植物籬、保土耕作措施1315.63 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含攔蓄工程)3179處,溝渠防護工程292.51km。修建谷坊2137座,其它工程835處。規劃總投資15000萬元。截至目前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60公頃,經濟林33公頃,蓄攔工程341座,田間道路26.19公里,溝渠37.42公里。完成總投資10500萬元。
初步實現了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形成了水土保持自我修復體系和綜合防護體系。全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五)水利管理和改革順利實施
“十二五”期間,加強了對全縣水利工程建設和涉水事務的管理,加強了城區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加大水政執法和水資源管理力度,確保全縣水資源有序開發,合理利用。
“十二五”期間,全縣完成了12個鄉鎮水利站體制改革,組建鄉鎮水利服務中心12個。推行農民用水者協會管理和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共有制管理。全縣各鄉鎮共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12個,入會會員8萬戶,受益人口20萬人。
二、水利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水利基礎依然薄弱,民生水利建設任務重
我縣水利設施多年來投入不足,建設不配套,設施老化,水利設施缺乏,抗災減災基礎薄弱,水利保障和支撐能力不強,不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新農村的要求。同時涉及民生的水利問題比較突出,農村飲水安全建設任務重,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嚴重不足,病險水庫安全隱患多,山區抗旱能力低,農村溝渠、堰塘、河道淤積堵塞嚴重,水土流失治理任務重。
(二)制度建設和管理相對滯后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機制不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社會管理事務仍需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體制和機制有待完善。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缺乏強有力的手段,開發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到位。中小河流和采砂管理比較薄弱,監管不夠。水利工程管理與用水管理不夠規范。
(三)水利投入缺乏穩定的保障機制
在“十二五”期間,雖然水利投入較大,但投資渠道單一,水利建設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級財政,省級以下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水利投入機制尚未形成,遠不能滿足水利建設發展的需要。社會融資和群眾辦水利的機制尚未形成。
(四) 深化改革任務較重
小型水利產權制度改革需進一步完善和探索。鄉鎮水利站配套改革存在水利服務人員流失、不到位、后繼乏人和自身發展受限等諸多問題,造成農村水利事業服務不到位。“多龍治水”仍然存在,水務一體化進程緩慢,難度極大。
(五)行業發展基礎不夠堅實,基層水利技術力量不足
基層水利服務體系薄弱。鄉鎮水利站整體改革轉制后,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服務崗位偏少,嚴重制約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
水利專業技術人員緊缺。縣水行政主管部門專業人員青黃不接,鄉鎮水利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引進困難,造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病險情處理和災害防治缺少相應的技術指導。
水利科研及推廣體系不完善,科技管理工作簿弱,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研究、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不適應水利建設的需要。
目前,國家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區域發展、擴大內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決策,民生水利建設的任務將更為艱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節能減排、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護水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十三五”時期,加快民生水利建設,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洪減災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城鄉用水安全,改善水生態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秭歸水利,是我縣水利建設面臨的新的重大課題。
三、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想,把夯實農村水利、擴展城市水利、注重生態水利作為總要求,以精準扶貧水利項目為導向,以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為根本追求,以實現水利現代化和促進人水和諧為發展方向,以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為重點內容,以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工程體系為核心,以科學規范、優質高效的管理體系為保障,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為手段,全面提升水利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打造水利可持續發展新常態,為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障。
(二)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貫徹人水和諧理念,合理開發,優化配置,有效保護、高效利用水資源,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基礎,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進行規劃布局,并兼顧工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飲水、供水、防洪、排澇、灌溉、城市防洪、水生態等民生水利問題,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
堅持精準扶貧。“十三五”期間,我縣水利項目要更加注重精準扶貧,爭取通過水利項目集中改善我縣貧困人口的用水問題,讓貧困戶不因飲水、灌溉等問題而增加負擔。
堅持綜合規劃,統籌兼顧。充分考慮防洪、排澇、供水、灌溉、生態與環境保護等各方面的綜合需求,正確處理近期與遠期、整體與局部、需要和可能的關系,治標和治本相結合,綜合規劃,多規融合。其他行業涉水項目的建設服從水利防洪規劃總體要求。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區域的資源環境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水利發展程度,統籌考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市發展對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水利發展的策略和重點,合理確定規劃目標、主要建設內容和工作重點。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十三五”期間,我縣部分水利項目要與我縣特色旅游相結合,深度謀劃,將水利設施項目當作景點來打造。
堅持開發與節水并舉、治理和保護并重。堅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并重,并把節水和保護放在首要位置。
堅持建設與管理并舉,突出管理。改變過去重建輕管現象,把水資源管理、河道治理、水利工程建后管護、涉水工程建設管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堅持量力而行,穩步推進。積極探索建立水利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根據國家財政投入和地方財力的可能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建設目標和發展規模。整合各類涉水資金,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形成合力,分部實施,穩步推進。
四、總體思路
“十三五”水利規劃基本思路:把握一條主線、突出兩大重點、強化三個抓手、推進四個轉變、建設四大體系。促進人水和諧,為在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中爭當排頭兵、建成橋頭堡,建設全省山區生態經濟強縣作出水利行業新貢獻。
把握一條主線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全面提升水利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突出兩大重點 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強化依法治水。
強化三個抓手 改革創新、民生水利、項目突破。一是深化改革創新:建立水資源和涉水事務統一管理體制,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利發展機制,完善水行政管理體系,實施水利投資渠道創新、水資源保護機制創新以及管理創新等;二是推進民生水利: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和應急項目進程,著力精準扶貧,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三是實施項目突破:積極謀劃建設項目,以項目建設推動水利發展,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推進四個轉變 由重建輕管向建管并舉轉變、由農村水利向城鄉統籌轉變、由工程水利向生態旅游水利轉變、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
建設四大體系 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配置與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及水生態保護體系、水利管理服務體系。
五、主要目標
根據秭歸縣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加強水利建設,深化水利改革,推進依法治水,進一步增強應對有力的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合理高效資源配置能力、環境良好的水生態保護能力、科學規范的水利管理能力,基本建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水利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夯實基礎,為秭歸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堅強的水利支撐。
到2020年,一是基本建成配置合理的水資源保障體系,解決城鎮集中供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問題,實現全縣范圍內農村飲水水質鞏固提升;
二是通過工程措施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進一步提高我縣農田灌溉保證率;
三是穩步推進全縣各流域的生態治理,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洪保安體系,提高防洪減災能力,同時實現水功能區主要控制指標基本達標,河流水質明顯改善,水環境狀況持續好轉;
四是加強水利行業能力建設,實現硬件設施現代化、人才隊伍專業化、服務能力一流化;
五是通過項目措施提升我縣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能力。
六、主要任務
(一)水源工程建設。
通過新建水庫工程、泵站提水工程、聯調水工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堰塘除險加固工程完善我縣的水源工程建設,以達到完善我縣的水資源配置,提高城鄉供水和工農業供水保證率,完善抗旱供水保障體系,提高城鄉供水保障能力的目的。一是投資5.2億元新建泗溪、磨坪、白家河、譚家河、三渡河、白布溪六座水庫。總庫容2729萬m³;二是投資1億元新建V等小(2)型泵站共40處,總裝機5000kw;三是投資3億元建成全縣聯調水系統,跨鄉鎮、跨流域水網聯通,實現全縣范圍內水資源共享。共計新建各類管網1000km,聯調水控制中心13處,配套基礎設施若干處,解決全縣范圍內抗旱飲水問題;四是投資5000萬元建設茅坪水庫聯調工程,實行泗溪、磨刀溪、紹家灣、郭家灣、羊子溝、青林口水庫聯通;五是投資4800萬元加固黃土坡、風向溝、燕子崖、樓子坪、梅坪、烏龍池、板橋河等七座水庫;六是投資5200萬元對全縣范圍內1000口堰塘進行整治。
(二)農村飲水鞏固提升。
深度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通過水源建設、水廠改造、管網延伸、水質保障等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水質合格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同時加大對貧困村的投入力度,以精準扶貧為導向,進一步解決貧困戶飲水問題。我縣將投資3億元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水廠改造、管網延伸、水質提升,加大村級小規模供水工程整合力度,推進聯村并網集中供水,實施小型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標準化改造,提高水質合格率;讓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0%,受益人數為10萬人。
(三)農田灌溉工程。
進一步加強已有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著力解決設施不足、配套不全、標準不高、老化失修等突出問題,提高我縣農田灌溉保證率,推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我縣將通過新建抗旱水池、整修渠道、鋪設管網、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等措施完成江南、江北兩大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投資5億元建設江南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設計灌溉面積20萬畝;投資2億元建設江北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
(四)生態流域治理。
我縣將通過行政手段和工程措施完善我縣各流域的水生態治理,全面改善秭歸縣農村和城鎮水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我縣的防洪減災體系。一是嚴把行政審批關,停辦徑流式電站的審批,停止河道采砂的行政許可,從源頭上保證河道的生態流量。二是加大工程措施力度,治理水生態環境,將水利項目與我縣特色旅游相結合。投資2億元建設茅坪河生態整治及修復項目,建設楊貴店---泗溪風景區10公里水生態走廊;投資3億元建設城區及長江右岸20公里庫岸治理工程;投資3億元建設香溪河秭歸段生態庫岸治理工程;投資1億元建設樞港大道工程,對城區沿江防汛大道進行治理,長度1公里;投資2億元對九畹溪、童莊河、茅坪河、良斗河、梅家河進行整治,提高河段防洪能力,調節河道生態環境;投資1億元對全縣農村河道進行重點整治,提高河道保土行洪能力;投資1億元對全縣山洪溝進行重點整治,保障山洪行洪安全。
(五)水能資源開發。
在不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分合理利用全縣的水能資源,對已有的老舊電站進行更新改造及增效擴容。投資1.22億元實施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項目,水電增效總擴容20385kw;投資2.78億元實施小水電代燃料項目,發展小水電代燃料一萬戶,新增裝機8140kw。
(六)水利能力建設。
加強我縣水利能力建設,一是加強基層水利管理站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二是加快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設,建設覆蓋防汛減災各個環節的智能管理系統,實現防汛抗旱信息化。三是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吸引高素質人才參與水利建設與管理,加大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加快解決水利人才不足問題。四是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深化農村水利工程管護機制,確保農村小型水利設施良性、高效運行,由重建輕管向建管并舉轉變。在此基礎上,規劃投資1億元進行水利能力建設,改建基層水利管理站所12處,新建防汛抗旱物資倉庫12處,購置防汛抗旱專用器材13套,購置水利勘測設備13套。新建防汛預警自動監測點186處,建立健全全縣186個村水管員隊伍,進行各類集中培訓20次。
(七)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加強縣內流域源頭區、重要水源地和水蝕風蝕交錯區等水土流失重點預防項目實施;推進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侵蝕溝綜合治理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項目,同時強化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將規劃投資1.13億元建設三峽后續規劃水土保持項目,投資12.5億元建設武陵山片區秭歸縣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水土保持項目,投資1150萬元實施長治八期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項目,通過項目措施提升我縣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
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新時期治水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念,努力建立節水型社會。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水利改革發展,明確“十三五”規劃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統一部署、分類指導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督促推動有關任務和措施的組織落實,嚴格落實防汛抗旱、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行政首長負責制,充分調動社會一切積極因素,創造規劃實施的必要條件和良好環境。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統一思想、加強組織,細化目標、落實責任,及時解決水利發展改革中的矛盾和問題,保障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各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推進水利改革發展。
(二)拓展投資渠道,增加水利投入
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切實增加地方財政投入;落實金融相關政策,推動建立水利投融資平臺,發展新型水利項目融資模式,研究確定吸引市場和社會資本投入水利建設、服務的領域和管理辦法。完善水利建設基金制度,規范現有水利行業行政事業性收費,專項用于水利建設與管理。足額征收水利建設基金,按照10%的比例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從城市維護建設稅中劃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源工程建設。加強對各地水利投入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進一步強化對水利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及績效評價,確保“十三五”規劃投資落到實處、發揮效益。
(三)健全法規體系,強化制度保障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為基礎,與國家、省出臺的各項法律法規相協調,針對地區水情特點,繼續完善水利政策法規體系,嚴格管理涉水行為。研究制定體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地方規章,健全覆蓋全縣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落實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工作方案;研究出臺水利事權劃分具體意見,建立事權、財權相一致的分級負責管理制度;研究制定與水利建設管理相配套的一系列政策條例,加大依法治水的力度。
(四)加快人才培養,推進科技創新
積極實施科技興水戰略,大力構建水利科技創新、水利科技推廣與技術服務體系。增加水利科技經費,加大對科研成果推廣與轉化的扶持,在水利建設與管理中鼓勵積極穩妥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提升水利科技含量。開展水利行業交流,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科研攻關、技術創新平臺。整體推進全縣水利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引進、培訓培養等措施,著力解決縣、鄉基層水利人才短缺問題,抓好水利“三支一扶”等工作,大力實施基層水利專業技術骨干知識更新工程。
(五)營造良好氛圍,引導公眾參與
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加大“十三五”規劃和實施情況的宣傳力度,讓全社會了解水利發展面臨的形勢與建設任務,了解水利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開展水情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宣傳國情水情力度,提高全民水患意識、節水意識和水資源保護意識;創新水利建設各個環節的公眾參與方式,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探索水利建設項目公示和聽證制度,鼓勵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方參與水利項目前期和建設各階段的論證,發揮公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通過提高全社會對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認識程度,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水利改革發展的良好局面。
(六)注重實施效果,定期考核評估
強化“十三五”規劃在涉水事務管理中的指導、約束作用,以此為依據,進一步統籌編制好其他水利專項規劃,逐步形成功能齊全、覆蓋全面、層級配套、目標明確的水利發展5年規劃體系。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及項目實施單位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充分發揮評估指標在規劃實施中的導向作用,總結經驗教訓,適時調整、穩步推進,努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要明確規劃實施的考核責任主體,根據規劃實施情況定期對責任部門、單位和人員進行考核,保證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