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躁夜夜躁2020,亚洲视频精品一区,狠狠插狠狠插,久久久久久久国产,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免费,日韩欧美高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国产一区日韩一区

秭歸縣文化旅游“十三五”發展規劃

時間:2022-01-10 17:58
來源:秭歸縣人民政府

  一、“十二五”發展成果

  “十二五”期間,秭歸文化旅游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市文化旅游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以創建“全國旅游名縣”為目標,以“品牌打造、品質提升、擴粗鏈條、壯大產業、優化服務”為重點,奮力推進“宜旅秭歸、文化秭歸、生態秭歸、幸福秭歸”建設,加快文化旅游百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旅游業逐步成為了秭歸挺進全省山區縣第一方陣的新引擎。

  (一)產業地位提升,文化旅游綜合效益進一步增強。

  “十二五”期間,全縣累計接待中外游客2756.9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22.57億元,分別比“十一五”期間(780萬人次、30億元)增長253.46%、641.9%。2015年接待游客達到612.15萬人次,創造旅游綜合收入達63.8億元。“十二五”以來,秭歸先后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縣”、“全國文化先進單位”、“全省旅游發展先進縣”等稱號,游客滿意度連續多年位居全省旅游區(縣、市)前十甲,文化旅游業在縣域經濟中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日益凸顯。

  (二)機制不斷創新,文化旅游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獎勵辦法,為全縣文化旅游發展創造了條件。一是成立了以縣長為主任、相關縣級領導為副主任、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文化旅游發展委員會,并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完善文化旅游發展領導機制。二是于2013年10月召開了全縣旅游發展大會,出臺了十項優惠政策扶持旅游發展,初步建立了推動文化旅游發展的激勵機制,突破了長期無旅游發展優惠政策的困境。三是出臺《秭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考核和傳承補助辦法》,并將非遺傳承人傳承補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四是全社會辦文化旅游氛圍日益濃厚。鄉鎮發展旅游的熱情明顯高漲,屈原鎮、歸州、九畹溪、磨坪等旅游資源大鎮分別啟動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為旅游的全域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發改、財政、公安、交運、水利、林業、農業、住建等縣直部門積極支持文化旅游發展,配套文化旅游項目,加快了全縣文化旅游發展的步伐,全縣上下逐步形成合力辦文化旅游的大格局。

  (三)項目建設加快,文化旅游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緊緊圍繞全縣文化旅游百億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堅持規劃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促進文化旅游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一是高標準完成了《秭歸縣旅游發展規劃》和《中國三峽屈原國際文化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的編制,提出了以三峽屈原文化生態旅游區為核心的“一核·一軸·九景區”全縣旅游發展空間布局,緊緊把三峽屈原文化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建設作為重點,按照秭歸的“維多利亞港灣”、“三峽庫區外灘”、秭歸城市新名片和三峽壩區的中央休閑區(CRD)對其進行打造,旅游區內濱湖景觀帶、旅游母港、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屈原故里端午文化民俗展演中心、端午文化主題游園、二次消費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先后動工建設,木魚島至金缸城片區旅游綜合開發的招商引資正加緊進行,旅游區已成功納入省級現代服務業示范區創建。二是加速旅游景區的拓展和升級。成功開發了三峽芝蘭谷風景區,一期開發全面結束,二期開發已經啟動;三峽竹海、九畹溪等景區的提檔升級建設穩步推進,各項服務設施配套日益完善,產品品質進一步提升;高峽平湖游船項目全面建成,全縣共打造游船6艘,“高峽平湖游”核心旅游產品得到穩定和提升;另有“月亮花谷”“詩意鄉村樂平里”“歸州古城”等景區正處在緊鑼密鼓的規劃開發建設之中;一批鄉村旅游項目和工業旅游項目逐步形成。三是旅游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三峽翻壩高速建成通車,徹底打破了秭歸對外交通的瓶頸,三峽專用公路、宜巴省道提檔升級,全縣旅游交通設施大為改善;周聚路改造升級工程、九畹溪漂流起點至中轉站道路改擴建及硬化等項目順利實施,改善了景區的通行質量;茅坪至羅家(三峽芝蘭谷景區)的道路改造工程2015年將啟動實施;秭歸旅游母港、香溪長江公路大橋等重大旅游交通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極大地助推了秭歸旅游發展。

  (四)加大產品開發,文化旅游產品體系進一步豐富。

  圍繞“三峽大壩·屈原秭歸”主題形象,整合我縣特有文化旅游資源及品牌,加大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力度,構建了具有秭歸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體系。一是基礎旅游產品體系初步形成。構建了高峽平湖之旅、三峽尋夢之旅、自駕養生之旅、“三人”探秘之旅、激情漂流之旅等五大基礎旅游產品,推動旅游產品向復合型轉變。以“維多利亞三號”游船為平臺,成功開發“相約三峽秭歸·圓夢高峽平湖”等產品,備受游客青睞。二是特色文化產品體系基本形成。連續三年成功舉辦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將其作為秭歸品牌節慶活動引領文化旅游發展;成功策劃原創民俗歌舞《大端午》等系列演藝產品,正與市場對接之中;開發了峽江帆船、龍舟、竹編、根雕、艾葉香包等非遺生產性傳承保護系列產品,并成功引導其走向市場,推動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發展。三是旅游商品體系基本形成。以屈姑、秭源等農業企業為龍頭,推出了一批以秭歸臍橙、核桃、九畹絲綿茶等農副產品為主的旅游商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五)繁榮文化事業,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文化館、圖書館、屈原紀念館及12個鄉鎮文化站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全面達標,“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工作順利開展;全縣186個村、7個居委會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臻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全面啟動。二是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連續四年成功舉辦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活動,并被評為全省“十大節慶品牌”。成功舉辦詩歌的太陽——兩岸屈原文化交流及詩會、第九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巡演、首屆三峽大壩國際音樂節、全縣第四屆民間文藝調演等系列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三是文藝精品層出不窮。原生態民歌《峽江船工號子》榮獲第六屆中國原生民歌大賽優秀表演獎;精心打造了室內舞臺劇《峽江風情.青灘姐兒泄灘妹》受到游客青睞;成功編排演出原創民俗歌舞《大端午》、《敲起琴鼓勁逮逮》等系列演藝產品,積極參加首屆宜昌藝術節,攬獲宜昌“文華大獎”、“群星獎”等13大獎項。四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不斷強化。致力構建了“一主七化”大文化發展模式。全面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啟動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全縣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2處、市級7處、縣級7處,擁有世界級非遺名錄1個、國家級3個、省級6個、市級9個,屈原故里文化生態保護區被列入省級文化生態試點保護區。屈原、歸州、茅坪、沙鎮溪、楊林橋等鄉鎮先后入選“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秭歸“花鼓舞”、“端午節”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秭歸縣順利通過全國文化先進單位(縣)復核。

  (六)宣傳營銷有力,文化旅游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展。

  立足鞏固周邊客源市場、拓展國內客源市場、探索開發境外客源市場,構建縱橫交錯的旅游市場格局。2013年6月正式開通三峽副壩旅游專線,促進了區域融合發展;開發了韓國入境游產品,開拓了秭歸旅游境外新市場;加入“愛上宜昌”城市與旅游營銷聯盟,接待全國各地旅行社達1000多家,進一步鞏固客源地市場。目前中三角和長三角市場進一步鞏固,北方市場初步擴展,縱橫交錯的市場營銷格局基本形成。啟動智慧旅游建設,開通了集旅游政務、商務交易、咨詢投訴為一體的秭歸旅游官網及官方微博、微信平臺,全面啟動網絡營銷模式。

  (七)行業管理加強,文化旅游服務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一是品牌創建成績顯著。全縣國家3A級以上景區達到4家,其中5A級景區1個(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4A級景區2個(三峽竹海景區、九畹溪漂流觀光景區),3A級景區1個(鏈子崖景區);宜昌市級鄉村旅游示范點2個;成功創建省級旅游名村2個(銀杏沱村、槐樹坪村);星級農家樂324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2家、三星級35家);全縣旅游酒店、旅館達到178家,接待床位達4300多個,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二是行業市場管理更加規范。成立了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加強對新聞出版市場、文化娛樂場所、旅游經營市場等文化旅游行業市場監管,嚴肅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規范市場經營秩序;定期對各景區、娛樂場所、網吧、書店等公眾聚集場所開展安全生產檢查,確保安全生產“零事故”。

  “十二五”以來,全縣文化旅游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核心產品和品牌不亮不響,宣傳造勢上形式單一,旅游形象知名度不夠高;二是文化旅游市場主體發育不充分,企業發展規模不大、質量不高,缺乏龍頭核心企業,行業整體活力和競爭力不強;三是旅游“六要素”發展不充分,餐飲、住宿、娛樂設施等方面設施不足,產業鏈條很不完善,產業化水平不高;四是文化旅游發展的體制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發展的新機遇

  一是國家宏觀政策帶來發展新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旅游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迎來一系列政策利好。《國民休閑綱要》及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的適時頒發,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政策法規保障。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把旅游業作為推動中西部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舉措。省、市人民政府也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決定,為實現文化旅游跨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多重戰略開發帶來的新機遇。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業高位布局到全市“六大千億產業”發展規劃中,高起點謀劃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創建工作,建設全域旅游城市;省委、省政府要求秭歸在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中爭當“排頭兵”、建成“橋頭堡”,凸顯和提升秭歸在長江經濟帶空間格局中的樞紐戰略地位;三峽屈原國際生態文化旅游區與金缸城綜合配套服務區建設納入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項目,上升至省級戰略層面。此外,隨著三峽后續工作規劃、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等多重機遇的疊加,秭歸文化旅游業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三是環壩旅游開發帶來的新機遇。國務院編制《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合作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庫區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劃指導,要求三峽集團公司重點做好壩區所在地“一城三鎮”的對口支援合作工作。今年3月,宜昌市政府與三峽集團簽訂深化合作協議,由三峽集團投資20億元,推動融資200億元,共同建設長江三峽綜合物流體系和以三峽壩區為支點的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共同開發三峽庫壩區和周邊區域旅游資源。隨著三峽大壩旅游景區門票免費及三峽專用公路向社會開放,秭歸作為壩區“一城三鎮”的重點,將成為深化合作的主戰場,核心旅游資源將納入環壩旅游進行整體開發。

  (二)面臨的新挑戰

  一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隨著旅游發展熱潮的興起,全國、全省乃至我縣周邊區域旅游發展迅猛,各種旅游項目、旅游產品日新月異,從而帶來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對我縣旅游產品的開發、綜合配套、市場營銷、公共服務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提升我縣旅游產業的競爭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是投資融資困難制約發展。文化旅游業是投入大、見效慢的產業,屬長線投資,招商引資難度相對較大,社會資本融資渠道缺乏,加上我縣財力有限,文化旅游投資嚴重不足,導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這是秭歸文化旅游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

  三是旅游標準化水平不高。宜昌市已正式啟動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秭歸作為創建工作的試點縣之一,目前面臨著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尚不健全、旅游信息系統尚未完善、旅游企業標準化意識不強、旅游服務品牌缺乏等問題,旅游標準化示范創建任務重、壓力大。

  三、“十三五”時期總體思路及目標

  (一)總體思路及奮斗目標

  按照“四個全面”重要戰略布局,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尊重市場規律,緊緊圍繞全縣“四大百億產業”和“兩園三區”建設,實施“12345”文化旅游發展戰略布局。

  ——圍繞一個總目標:打造百億產業,建設文化旅游名縣;

  ——彰顯兩大秭歸特色:文化和生態;

  ——形成三大區域支撐:一是以縣城為中心的茅坪九畹溪環線,圍繞“三峽大壩—屈原故里”雙5A產品配套形成產業要素聚集地;二是以香溪長江大橋周邊三鎮形成的長江“結”為核心,以水陸交通為依托打造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目的地;三是以磨坪、梅家河為代表的秭歸西南一帶生態休閑避暑鄉村旅游集聚區。

  ——堅持四大發展戰略:全域融合、文化引領、創新驅動、市場導向;

  ——創建五大品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 長江三峽旅游核心區、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區。

  (二)奮斗目標

  到2020年底,文化旅游產業基本成為全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秭歸基本成為三峽旅游重要的集散地和目的地、環壩旅游的中央休閑區、國際知名全國一流的文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立,文化遺產保護扎實高效,群眾文化豐富多彩,成功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區。

  全縣擁有5A級景區2家、4A級景區3家、3A級景區2家,爭創1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1200萬人次,年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00億元,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5萬人,帶動貧困人口脫貧2萬人。

  文化旅游企業達到500家,其中四上企業達到100家,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GDP總量的7%。

  四、旅游發展

  (一)空間布局

  “十三五”期間,全縣旅游堅持全域發展,緊緊圍繞“一區·一軸·三環”布局:

  一區:三峽屈原文化生態旅游區

  一軸:高峽平湖黃金軸

  三環:環茅坪九畹溪特色旅游片區

  環香溪長江大橋周邊三鎮新三峽文化旅游區片區

  環磨兩梅西部生態旅游片區

  (二)產品體系

  圍繞“三峽大壩·屈原秭歸”旅游主體形象,依托屈原文化、長江三峽、三峽大壩三大世界級旅游資源,突出秭歸特色,著力打造四大旅游產品體系:屈原文化體驗產品、高峽平湖觀光產品、山水休閑度假產品、鄉村特色旅游產品。

  ——深度開發屈原文化體驗產品。堅持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深層次挖掘屈原文化,按照“大文化、小落地”的旅游開發理念,打造以三峽屈原文化旅游區、樂平里、中華屈氏第一村等為重點景區景點;開展以屈原、端午文化為主題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開發一批具有屈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及美食;以縣城為重點,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全方位培育打造屈原文化體驗產品。

  ——優化提升高峽平湖觀光產品。通過宜昌三峽旅游度假區和秭歸旅游母港等建設,逐步推動長江黃金水道沿線港口碼頭等服務設施配套完善,不斷壯大游船規模,提升游船等級,開通秭歸—重慶、秭歸—奉節、秭歸—神農架及秭歸境內多條高峽平湖游產品,開發水下探秘觀光和空中觀光項目,推進高峽平湖觀光游產品轉型升級。

  ——做大做強山水休閑度假產品。緊跟當前休閑度假旅游熱潮,依托秭歸優美的山水資源,采取差異化、精品化和國際化開發理念,配套開發一批旅游度假區、風情小鎮、特色村、度假酒店、民俗客棧、避暑山莊、自駕養生、鄉村綠道、風景廊道等休閑度假產品。

  ——做特做響鄉村特色旅游產品。充分利用秭歸的鄉村特色、農業、工業、商業、體育等資源,按照“旅游+”的理念,推進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把旅游業滲透到農業、工業、商貿、物流業、體育等不同產業領域,實現農旅互動、工旅互通、文旅互融、商旅互贏、體旅互聯,豐富產業形態。積極開發濱江漫步、漂流競渡、山地自行車、滑翔傘、垂釣、水上運動、賽龍舟、登山攀巖、戶外拓展、溯溪探險、森林旅游、野外宿營等各種戶外運動康體旅游產品;以科考探秘、自駕自助、農事體驗、商務會議、節事會展、農業休閑、工業旅游等為主的專項特色旅游產品。

  (三)景區建設

  ——全力打造三峽屈原文化生態旅游區。按照5A景區的標準,以鳳凰山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和金缸城片區旅游開發為核心,全力將三峽屈原文化生態旅游區打造成三峽的“維多利亞港灣”和“秭歸縣城外灘”,使該旅游區成為秭歸旅游的新名片、三峽大壩旅游的后花園、湖北省現代旅游服務業示范區。重點建設濱湖景觀帶、旅游綜合體、徐家沖水上游樂、濱湖路至金缸城“十里花街”以及旅游區基礎設施配套,適時開發木魚島。

  ——擴展提升高峽平湖黃金軸。充分利用高峽平湖黃金水道和平湖岸線,將秭歸港建設成長江三峽旅游母港,使秭歸真正成為三峽游輪的起點港和終點港;配套建設庫周旅游碼頭,在九畹溪、鏈子崖、歸州、七里峽、童莊河建設5個旅游碼頭,10個游輪泊位;打造大中型、中高端游船5條,組建擁有大、中、小型豪華游艇50艘的游艇俱樂部;復制三峽庫區被淹城市及知名景點模型,新建三峽水簇博物館,開發水下探秘觀光項目;改造提升三峽鏈子崖風景區;通過水上線將縣內各景區和神農架、重慶旅游有效串聯起來,構筑秭歸、鄂西乃至長江三峽獨具特色的精品水上游線,吸引和分流三峽、長江游客。

  ——加快完善環茅坪九畹溪特色旅游片區。結合泗溪水庫建設,啟動三峽竹海三期提檔升級;進一步開發完善三峽芝蘭谷景區,建設高山休閑旅游避暑山莊;高標準打造集親子體驗、農業體驗、生態觀光于一體的月亮花谷旅游休閑度假區;提檔升級九畹溪風景區,在周坪、芝蘭、石柱等周邊區域完善旅游要素配套建設,提升服務功能和水平。

  ——開發建設環香溪長江大橋周邊三鎮新三峽文化旅游片區。依托香溪長江大橋建設,對以兵書寶劍峽為核心的香溪村、萬古寺村、九嶺頭村、鋪坪村、長江村、卜莊河等村實施連片旅游開發,打造新三峽文化旅游經濟區,形成區域支撐;開發打造詩意鄉村樂平里景區,千年古城歸州景區;深入挖掘三國建平大戰歷史古跡,實施古城墻加固修復、城門和古戰場復建,打造遺址公園;適時啟動五指山戶外拓展、九嶺頭休閑度假等項目開發。

  ——規劃啟動環磨兩梅西部生態旅游片區開發。按照省級旅游度假區的標準,啟動磨坪秋谷山高山休閑度假區開發,建設高山避暑山莊、度假酒店、養老地產,完善相關旅游配套,打造湖北的武隆;以親水游樂為主題,開發梅家河觀音堂庫區休閑觀光旅游區;以云頂拓展為主題,啟動策劃兩河口云臺荒景區開發;配套完善五龍溫泉景區基礎設施,壯大溫泉度假品牌。

  (四)鄉村及特色旅游

  ——編制好1個規劃。按照“全域旅游”的發展戰略,聘請高端設計單位,高標準編制《秭歸縣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引領指導全縣鄉村旅游快速發展。

  ——建成1個多功能博物館。結合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建設,在縣城新建1個集“移民、文物、歷史文化、城市規劃、臍橙、地質”六館合一的多功能博物館,配套游客參觀體驗服務設施設備。

  ——打造3個風情小鎮。突出旅游發展重點,將九畹溪鎮、歸州鎮、磨坪鄉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風情小鎮。

  ——建設4條風景廊道。將景區開發、城市建設、美麗鄉村、幸福村落等連接起來,實現城鄉一體化完美過渡。在縣城至泗溪、周聚公路沿線、縣城至郭家壩、歸州香溪河沿線打造4條集生態修復、環境整治、運動休閑、旅游觀光、戶外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風景廊道。

  ——建成5個工業旅游示范點。大力發展工業旅游,將屈姑食品、匡通電子、秭源食品、澤儂飲品、康博食品打造成5個工業旅游示范點。

  ——打造6大特色體育旅游運動基地。繼續加大旅游與體育的融合力度,開發打造月亮花谷滑翔傘基地、歸州路亞垂釣基地、鏈子崖攀巖基地、石柱山地自行車運動基地、香溪河水上游樂基地、羅家戶外拓展基地。

  ——規劃建設7個自駕游營地。在茅坪鎮羅家村、建東村,蘭陵溪村、九畹溪鎮石柱村、屈原鎮屈原村、兩河口鎮云臺荒、磨坪鄉磨坪村分別規劃建設自駕游營地。

  ——培育8個鄉村旅游體驗骨干項目。重點培育馬營蘇區紅色革命尋根、升坪湖休閑體驗、鄭家嶺鄉賢文化旅游體驗、郭家壩高山生態農業體驗、干溪溝圣天觀旅游探險、穿心店石林、“楊林堂鼓”鄉村旅游基地、長春“一棵樹”生態體驗等鄉村旅游體驗項目。

  ——建設9條鄉鎮示范綠道。以鄉鎮為主體,在茅坪鎮、九畹溪鎮、屈原鎮、歸州鎮、水田壩鄉、郭家壩鎮、兩河口鎮、沙鎮溪鎮、磨坪鄉規劃建設獨具鄉鎮特色的示范綠道。

  ——建好10個鄉村旅游示范點。按照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的工作思路,重點建設茅坪鎮“四季花海”、陸游茶園、云鶴村居、建東生態農業園,九畹溪鎮石柱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屈秭橙香”農業觀光;屈原鎮樂平里五指山特色文化旅游;郭家壩鎮牛嶺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煙燈堡村新農村建設和現代柑橘園示范點;歸州鎮萬古寺中華屈氏后裔第一村等鄉村旅游示范點。

  ——配套11個鄉村旅游服務中心。結合全域旅游發展,以各鄉鎮集鎮為依托,建設11個鄉村旅游服務中心,為游客提供咨詢、休憩等服務功能,同時集中售賣各地特色旅游土特產。

  ——打造12個旅游特色村。大力實施旅游扶貧工程,推進旅游扶貧重點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一鎮一村·一村一品”旅游特色村建設,重點扶持茅坪鎮羅家村、泗溪村、月亮包村、蘭陵溪村、屈原鎮屈原村、鏈子崖村、西陵峽村、歸州鎮萬古寺村、香溪村、水田壩鄉王家橋村、泄灘鄉陳家灣村、九畹溪鎮石柱村、槐樹坪村、九畹溪村、郭家壩鎮廟埡村、牛嶺村、煙燈堡村、沙鎮溪鎮長春村、梅家河鄉鄭家嶺村、磨坪鄉磨坪村、兩河口鎮香龍村、楊林橋鎮天鵝村發展鄉村特色旅游,通過旅游產業實現脫貧目標。到“十三五”末,各鄉鎮成功打造1個旅游特色村,實現“一鎮一村·一村一品”目標。

  ——積極創建旅游名鎮名村。一是積極爭取九畹溪鎮納入“湖北旅游名鎮”新一輪創建對象,并確保“十三五”期內創建成功,同時積極推進歸州鎮、屈原鎮創建;二是抓好茅坪建東村、九畹溪村、廟埡村、屈原村、西陵峽村積極創建湖北旅游名村。

  ——大力發展星級農家樂。“十三五”末,全縣農家樂發展達到1000家,其中五星級農家樂10家、四星級農家樂20家、三星級以上農家樂300家。

  (五)要素配套

  ——旅游交通。將香溪長江公路大橋打造成秭歸乃至長江三峽標志性景觀橋,實現全縣旅游南北交通“零阻滯”;按照二級旅游公路的標準改造提升芝茅路,力爭啟動九畹溪—泗溪隧道建設,構建“縣城—九畹溪—芝蘭谷—月亮花谷—三峽竹海—縣城”的旅游交通環線。按照二級旅游公路標準改造屈峽路、郭家壩至五龍溫泉景區、西南生態旅游公路、太秭沿江公路秭歸段、楊泗路、茅坪至賀家坪等骨干旅游公路。改造各鄉鎮通村組鄉村旅游公路1655公里。

  ——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建成以秭歸旅游母港為平臺的水上游客集散中心、三峽翻壩高速出口陸上游客集散中心和三峽壩區江南游客換乘中心(秭歸旅游集散中心);新建秭歸縣水陸旅游綜合服務區和九畹溪鎮旅游綜合服務區;以楚韻旅行社為載體,建設旅游信息咨詢中心;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導向系統;按照“互聯網+”模式,開發建設一個以游客需求為導向、為游客提供全程服務的最便捷、最開放、最實惠的“智慧旅游”應用平臺及工具;到2020年全縣所有景區、旅游購物點、車站港口等旅游場所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在線預定、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蓋。

  ——旅游住宿及餐飲。在三峽文化生態旅游區水果市場地段、金缸城新區等地建設酒店集群,加快建設主題酒店、快捷連鎖酒店、家庭旅館、鄉村民俗、青年旅社等旅游接待設施;在全縣范圍內發展家庭旅館1000家;在金缸城新區、水果市場、秭歸港、歸州街打造一批具有秭歸餐飲特色的美食集聚區

  ——旅行社。新發展旅行社4-5家,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縣旅行社達到7-8家,有1-2家旅行社進入全省百強行列。

  ——旅游商品與購物。在茅坪鎮建設一個旅游商品開發基地,設計、生產具有秭歸地方特色的系列文化旅游商品,重點圍繞農副產品、手工藝品、文化旅游用品和傳統美食(端午宴、屈原家宴)來開發;圍繞旅游綜合體建設,推進旅游商品“線下體驗+線上購買”模式,在縣內高速出口、港口碼頭、車站等交通要道建設一批集中展售具有秭歸特色的旅游商品街區及體驗店,支持“旅游+電子商務”“旅游+物流”快速發展;在縣內各商場、酒店、景區、車站、碼頭新增一批旅游商品購物點。

  ——旅游廁所。利用五年時間,按照星級旅游廁所的標準,在縣城、各景區和重要旅游公路沿線新建和改造50個旅游廁所。

  ——文化娛樂業。打造一臺全新的旅游演出舞臺劇——《大端午》;建設一個以端午習俗為主題的文化游園——屈原故里端午文化游園;在縣城及周邊培育各種KTV、酒吧、茶吧、休閑吧等現代娛樂業100家。

  (六)市場營銷

  1、旅游品牌營銷

  以屈原文化為統領,緊緊圍繞“三峽大壩·屈原秭歸” 旅游主題形象,整合縣內和周邊旅游資源,全力打造屈原文化體驗產品、高峽平湖觀光產品、山水休閑度假產品、鄉村特色旅游產品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旅游品牌;借助“愛上宜昌”城市旅游發展聯盟進行整體包裝營銷,不斷提升知名度;開啟全域旅游新模式,提倡全社會辦旅游,形成各行業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全域旅游新局面,共同打造全國一流的文化生態旅游度假目的地。

  ——主題形象品牌。通過全方位、多角度、持續深入的市場營銷和宣傳推廣,讓“三峽大壩·屈原秭歸”主題形象深入人心;充分展現我縣獨有的“屈原、三峽大壩、柑橘和太陽神石刻”四大世界級旅游資源以及“非遺項目、古樹古宅古村落、64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全年330天以上優良天氣和7500—20000個/立方米負氧離子含量”四大特色旅游資源,進一步加強宣傳和推廣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強市場吸引力。

  ——全域旅游品牌。當前旅游發展已進入大眾化、常態化、國際化、社會化和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旅游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急需轉型升級謀求新發展。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區域聯動、行業聯合、企業聯手的旅游宣傳營銷模式,針對目標客源地市場,豐富旅游線路產品,鼓勵旅游企業通過“旅游+”和“+旅游”進行創新發展,不斷推進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把旅游業滲透到農業、工業、商貿、物流業、體育等不同產業領域,實現農旅互動、工旅互通、文旅互融、商旅互贏、體旅互聯,豐富產業形態,開創全域旅游新局面。

  ——鄉村旅游品牌。整合旅游活動“食住行游購娛”各要素,創新旅游要素價值,按照旅游活動“新六要素”(商、養、學、閑、情、奇)的發展要求,積極開展鄉村旅游和特色旅游村創建,建設幾個特色旅游度假區,開發一系列以休閑度假、生態養生、農業觀光、科考探險等特色旅游產品,拓寬旅游市場,增加競爭力。

  2、旅游市場開發

  (1)目標市場定位

  立足湖北省內及周邊省市客源市場,主攻湖南、河南、安徽等中三角市場和以河北為主的北方市場,依托便捷的交通體系,以高峽平湖觀光、自然山水風情、優質空氣質量和富裕的負氧離子含量為基礎,重點開拓周末休閑度假、高峽平湖觀光、生態養生度假、自駕自助游等旅游產品,注重旅游活動的體驗性、參與性及文化性,充分發揮旅游直通車、通通直達秭歸站的優勢不斷提升旅游產品的品質,努力實現核心景區“一票通”。

  (2)市場營銷策略

  ——“精品線路,精準營銷”。整合三峽大壩、高峽平湖、屈原故里、三峽竹海、鏈子崖、九畹溪漂流、昭君村、神農架等精品旅游資源,精心培育高峽平湖之旅、三峽尋夢之旅、自駕養生之旅、穿越三峽之旅、三人(偉人屈原、美人昭君、神農架野人)探秘之旅五大基礎旅游線路以及九畹溪夏季激情漂流之旅,重點針對中三角和北方市場細分市場結構,細化游客需求,開展個性化、特色化精準營銷。

  ——“品牌帶動,整體營銷”。充分發揮“愛上宜昌”旅游發展聯盟城市旅游品牌的帶動作用,借助聯盟的平臺和資源與三峽大壩、三峽人家、清江畫廊等開展整體營銷。

  ——“節慶推動,事件營銷”。認真辦好一年一度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旅游節,加大對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峽江文化、非遺項目、龍舟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以節造勢,以節揚名,借助活動的影響力增加曝光率,提高知名度。

  ——“創新驅動,多元營銷”。拓寬營銷渠道,擴大網絡營銷規模。突破傳統的營銷模式,采取形象策劃、媒體宣傳、踩線考察、電子商務、網絡促銷等多種方式開展宣傳促銷活動,積極融入“互聯網+智慧旅游”等營銷理念,大力推行“O2O”模式,完善在線自營媒體營銷,優化旅游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平臺,重視手機移動終端營銷,開發推廣手機APP應用,提高旅游市場營銷的針對性和成效性。

  ——“區域協作,分層營銷”。積極融入大三峽旅游圈,加強與省內周邊及國內重點客源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動旅游資源置換宣傳,構建多層次的旅游合作平臺。加大與國內知名旅游企業的合作,招徠1-2家國內知名旅行社獨資或合資在秭歸注冊獨立法人企業、探索投資鄉村旅館、汽車營地、景區開發等旅游項目,結成旅游市場開發戰略合作伙伴,形成產品互補、線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市場共拓、平臺共建的合作共贏局面。

  五、文化發展

  堅持面向市場,以資本為紐帶,推進文化資源品牌化、資本化、市場化的發展思路。堅持以縣委、縣政府為主導,努力構建文化生態縣域化、保護基地化、傳承大眾化、利用譜系化、開發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產業化的“一主七化”發展模式。通過五年努力,把秭歸建設成為文化旅游名縣,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全國廉政文化示范基地和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建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實現全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和均等化。

  1、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到2020年,重點建成三峽移民博物館、金缸城新區文化廣場和秭歸大劇院等一批重點公共文化設施,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非遺館等縣級“四館兩場”全面提檔升級;完成全縣各鄉鎮文化廣場建設全覆蓋 186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綜合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及文化廣場建設全覆蓋。全面建成縣為總館、鄉鎮為分館、村有服務點的三級文化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開展“六小”村落文化建設。

  2、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重點培育沙鎮溪、茅坪等6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鄉鎮,打造100支民間文藝隊和3000人的文化志愿者隊伍。加大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投入力度,加強對農村和貧困地區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鞏固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送戲下鄉、免費開放、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廣播電視覆蓋率和覆蓋質量,有線電視實現從模擬到數字的整體平移,推進三網合一和整合有線電視網絡的改革,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

  (二)推進公共文化活動開展。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原則,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干,以基層為重點,鼓勵社會積極參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重點打造特色文化活動。“十三五”期間,大力創新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舉辦方式;擴大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弘揚“文化+”多元化深度融合理念,開展特色文化進社區、單位、企業、學校、軍營、農村等活動,高質量舉辦民間文化公益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力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引導扶持城區及鄉鎮開展廣場舞蹈、體育健身、節日節慶等文化文藝活動,建設好職工文化服務中心項目。村(居)委會以村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戶為載體,廣泛開展農村文化活動。鼓勵扶持騷壇詩社、建東花鼓戲劇團、楊林堂鼓隊等民間文藝社團開展活動,并在活動中走向市場,形成送文化和種文化的良性互動。開展電視文化藝術大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法律進社區等文化活動。繁榮鄉村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節日文化。普及弘揚屈原文化,將屈原、端午、峽江、柑橘文化教育納入中小學校課程。繼續深入開展以屈原作品背誦、主題演講、知識競賽等活動。在街道、社區、賓館建立屈原文化形象窗口,在城鎮建設中融入文化符號。

  (三)打造精品文化產品體系。

  加大屈原藝術團改革創新力度,扶持劇團開展省牌創建,推動劇團發展的“事業、企業”雙模式運行。促使《大端午》、《敲起琴鼓勁逮逮》等一大批精品文化產品融入市場。著力培養和引進專業藝術人才,加強精品文化產品創作打造力度。重點創作打造室外實景劇劇目《夢回峽江》,圍繞湖北“楚天群星獎”和全國第十七屆“群星獎”,創作一批具有秭歸特色的文藝精品作品。

  建立扶持和獎勵機制,引導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書法、攝影等藝術門類開展創作活動,支持以秭歸、屈原、端午、峽江、柑橘、移民等為題材的文學藝術特別是影視作品創作。協助完成影視劇《思美人》、《人間煙火》等影視作品的拍攝和市場推廣。有計劃的出版秭歸文化叢書,辦好《屈原文學》。

  (四)完善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體系。

  加快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免費開放力度,優化開放功能,提升開放質量。加強文物發掘保護,統籌文物保護和開放兼施。完善縣、鄉、村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體系,多空間、多載體、多渠道、多主體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

  建成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啟動非遺館陳列布展項目建設。建成屈原故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等6個全省一流的鄉鎮傳習基地及4個傳習所。創建36個特色文化村,積極申報國家、省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集結出版六個國家和省級非遺項目專著。挖掘利用和發展“屈原文化譜系”。推進“文化保護成景點,非遺項目進景區”建設,加大非遺項目進景區、進校園力度。實施非遺項目校本教材撰寫工作。加速推動三峽移民博物館項目建設及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博物館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啟動秭歸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和利用項目,鼓勵家庭博物館建設并對外開放。

  (五)全面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1、打造四大文化產業品牌。推進文化資源與市場、產業緊密對接,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著力打造以端午文化、柑橘文化、峽江文化和太陽神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以端午節慶活動為契機,打造“我在屈鄉過端午”文化旅游產品。推進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產業園建設,建設端午屈原家宴主題飲食城。做大柑橘文化產業品牌,在長江沿線打造四季柑橘采摘文化休閑項目。提升秭歸臍橙文化節活動舉辦規格,并讓活動與市場接軌。做強峽江文化產業品牌,建設全國龍舟加工和訓練基地,建成集龍舟研發、制造、生產、銷售、比賽、展示、人才培訓、賽制制定等于一體的國際標準化龍舟產業基地。舉辦具有國際水平的龍舟賽事活動。大力扶持組建龍舟運動企業、團體和組織,鼓勵龍舟運動企業走出秭歸,走向市場,參加全國有影響的龍舟賽事活動。樹立擴大秭歸龍舟文化在全國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叫響太陽神文化,在香溪長江大橋一帶打造太陽神主題文化休閑度假項目。

  2、培育五大文化產業。以提高創意和生產能力為核心,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重點培育影視演藝業、文化旅游商品加工業、現代文化體育休閑娛樂業、現代數字印刷包裝業、文化養生健康產業五大龍頭文化產業。

  ——以全縣各大景區為載體,推進影視拍攝基地項目建設。打造山水實景劇目《夢回峽江》,推動原創民俗情景歌舞《大端午》走向市場。啟動文化藝術傳媒大廈項目建設,推動發展數字出版、互動新媒體、移動多媒體等,促進動漫游戲、數字音樂、網絡藝術品等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扶持1-2家龍頭企業建設數字內容生產、轉換、加工、推送平臺。

  ——加大非遺產生產性保護項目、手工技藝制作項目及企業的開發、研制、生產扶持力度。加快研發生產文化旅游商品,推進文化旅游自由貿易區項目建設。建設文化旅游商品研發生產加工基地。通過與加工制造業的嫁接與有機融合,引進和扶持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研發、生產加工企業。

  ——加大現代數字包裝印刷業發展力度,引進現代數字印刷包裝技術,推進現有印刷包裝企業轉型升級,創新技術、工藝和企業管理。引進新建現代數字包裝企業。推動全縣現代數字包裝印刷產業發展。

  ——加大對現代文化體育休閑娛樂業的建設和扶持力度,引進一批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產業成長性強的現代文化體育休閑娛樂企業。以秭歸打造“沿江沿河沿路沿山脊”旅游廊道為契機,加快規劃建設一批以突出秭歸特色飲食、平湖休閑觀光、體育運動健身、垂釣等文化娛樂休閑項目。挖掘傳統飲食文化特色,突出打造“屈原家宴”品牌,推動屈原家宴主題飲食城、特色小吃街等項目建設。

  ——加強文化養生健康休閑新興產業的扶持,立足秭歸特色,培育一批以艾葉香包、艾灸、香草等傳統中醫保健養生項目為主的研發生產和經營企業。以秭歸旅游為載體,打造一批養生、氧吧、保健、休閑、溫泉等養生保健項目。

  3、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把握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從市場主體角度入手,切入產業發展的實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文化企業建立新型的盈利模式。實現創利創稅造百億、擴大擴粗提品質的產業發展目標。催生出一批有較強實力、競爭力、影響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文化產業和企業。以地方特色資源為切入點,加快推進一批網吧、KTV及印刷包裝企業等產業主體根據市場需求轉型升級。催生一批具有特色文化符號和氛圍的書吧歌吧酒吧茶吧等文化娛樂休閑企業。

  4、創新文化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制定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大力實施送出去、引進來人才培養引進戰略。加強對外文化產業交流合作能力建設,創新交流合作方式。鼓勵行業協會、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多門類、多渠道、多方位地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形成秭歸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陣地、新平臺。立足現有文化產業人才資源,送往國家省市參加各類文化產業培訓學習。舉辦各種需求性、緊迫性文化產業培訓班,自主培養各類新型文化產業人才。通過政策、環境、待遇吸引外來人才進入秭歸,孵化和培養秭歸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機制,推進實施全員聘用、崗位工資制度,激勵人才創新創業,強化文化企業人才管理。努力探索建立“北京--秭歸”、“武漢--秭歸”的“兩棲”人才使用新機制,全面提升文化產業領域創意創業水平。規劃建設一個功能定位準確,優勢特色突出,具備研發、投資、孵化、制作、培訓、交易等多功能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支持各類創意企業和人才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加快文化創意與制造、建筑、信息、旅游、體育、特色農業等國民經濟相關領域融合發展。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5、推進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堅持管辦分離、政事政企分開的改革原則。加強文化產業投融資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打破傳統 “家族式”企業管理模式。加快文化產業相關政策的制定實施和落實,探索實施政府購買服務等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形成企業創新、百姓創業的局面。

  六、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對文化旅游的組織領導。縣文化旅游發展委員會牽頭抓總,研究制定推動全縣文化旅游業發展戰略與政策措施,統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文化旅游委辦公室做好全縣文化旅游規劃制定、線路營銷策劃、文化旅游形象宣傳、隊伍建設、市場監管和督促指導工作;交通、發改、財政、住建、國土、宣傳等部門要在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爭取、資源開發、項目用地審批、宣傳推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公安、工商等部門要加強監管,加大執法力度,維護文化旅游市場秩序;其他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要根據各自職能和任務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全力支持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

  (二)著力構建大文化旅游工作格局。要創新文化旅游工作推進機制,逐步探索構建統分結合、職責明確、執行有力的文化旅游管理體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保護、統一開發。加強縣內文化旅游資源整合,促進文化旅游管理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轉變,通過把文化旅游業發展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目標考核,形成大辦旅游、辦大旅游的濃厚氛圍。要創新文化旅游發展投入機制,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政府投入引導機制,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對旅游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有效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建立文化旅游投融資平臺。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我縣文化旅游開發,綜合運用多種投融資方式,按市場方式進行資本運作,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支持文化旅游企業向集團化、網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實行文化旅游資源資本化、景區經營公司化。要創新文化旅游環境共建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文化旅游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倡導“人人都是旅游環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形成全社會關心文化旅游、支持文化旅游、投資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

  (三)發展壯大文化旅游市場主體。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大力培育一批獨具特色、充滿活力的文化旅游市場主體。要全力支持文化旅游企業做大做強,鼓勵支持企業通過兼并、收購、品牌許可等形式實現集團化經營,組建實力雄厚、具有較強支撐能力和帶動作用的旅游骨干企業,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切實提高市場競爭力。要繼續加大對文化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的投資力度,為旅游市場主體投資經營創造良好的硬環境。要鼓勵多種經營模式,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各種社會資本投資旅游產業,形成多元經營格局。要積極做好文化旅游發展優惠獎勵政策的宣傳及落實,進一步調動企業開拓市場的積極性,幫助企業改善和提升經營效益。要在全縣廣泛開展“企業創新、大眾創業”主題活動,引導文化旅游企業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企業實現轉型升級,逐步建立起現代企業治理體系。

  (四)全力推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全力打好“屈原故里、三峽大壩、高峽平湖”三大世界級品牌,突出“三峽大壩·屈原秭歸”的整體旅游形象,完善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配合、區域聯動的宣傳促銷機制,實施整體營銷戰略。要開展智慧營銷,打破傳統營銷模式的局限,建立集信息指揮、服務、咨詢、商務為一體的網絡平臺,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電影、數字旅游、影視植入等新技術,實現營銷網絡的全覆蓋。抓好節慶促銷,辦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等品牌節慶活動;建立跨區域的旅游營銷聯盟,實施互為目的地的整體宣傳營銷,拓展華中、西南、長三角市場,開發華北、華南、珠三角市場,擴大游船市場,積極開拓境外市場;以長江三峽水道為載體,加強與重慶、宜昌旅游的合作,積極融入三峽旅游長線,全面提高區域合作實效和水平。

  (五)積極推進文化旅游標準化建設。按照宜昌市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總要求,建立“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上下聯動、多元參與”的領導體制,推動全縣上下積極開展文化旅游標準化創建工作,全面貫徹文化旅游國家和行業標準,完善文化旅游標準體系,創建一批文化旅游產品質量品牌,推進文化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升游客和群眾滿意度。深入開展文化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活動,推動文化旅游服務標準化、規范化、特色化,引導和鼓勵企業爭創“服務業湖北品牌”,為宜昌市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和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共同努力。

  (六)大力提升文化旅游行業管理水平。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加大對文化旅游行業的監管力度,切實維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文化旅游環境,推動文化旅游業健康發展。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市場執法體系,加大執法力度,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二是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來強化行業管理,實現管理的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三是要加強對文化旅游市場主體的監管,堅決打擊擾亂文化旅游市場秩序的違法經營行為。四是文化旅游行政執法要和公安、安全等部門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認真抓好文化旅游安全監管,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建立處理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

  (七)優化配置文化旅游人才隊伍。要根據全縣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創新文化旅游人才工作機制,積極引進規劃、設計、管理、營銷、服務等方面的緊缺人才,注重文化旅游人才崗位技能、業務水平、綜合素質的提高。要鼓勵景區景點、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文化旅游企業引進或聘請高層次文化旅游策劃、管理和營銷人員,組織相關人員外出考察、學習、交流、培訓,不斷提高文化旅游從業人員工作水平。要加強與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合作,選派在職文化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開展專門培訓,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本土文化旅游專業人才。要大力推行資格認證、崗前培訓、持證上崗、在崗輪訓等制度,培養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隊伍,努力提升全縣文化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七、重點項目

  “十三五”期間,全縣規劃文化旅游重點建設項目99個,計劃總投資557.24億元。其中景區開發提檔升級項目29個,計劃總投資222.65億元;鄉村及特色旅游開發項目23個,計劃總投資108.1億元;旅游公共服務項目9個,計劃總投資34.4億元;旅游交通項目12個,計劃總投資108.07億元;文化事業項目11個,計劃總投資27.42億元;文化產業項目15個,計劃總投資56.6億元。(項目庫見附表)。

  附:秭歸縣文化旅游“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庫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編輯:郝露露審核:譚晉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廉江市| 南华县| 张家口市| 齐河县| 罗定市| 高雄市| 肇源县| 平山县| 开化县| 延庆县| 云南省| 凤城市| 安顺市| 民和| 崇左市| 保德县| 防城港市| 巴彦县| 平阴县| 太保市| 通榆县| 桂阳县| 长治市| 涟水县| 隆昌县| SHOW| 大荔县| 高邮市| 谷城县| 重庆市| 镇坪县| 炉霍县| 上犹县| 炎陵县| 洛阳市| 万盛区| 武宁县| 乌审旗| 蓝田县| 上思县| 永康市| 武强县| 孝昌县| 铁力市| 鹤山市| 长子县| 东山县| 金沙县| 汽车| 漠河县| 文成县| 新乡市| 林周县| 县级市| 永宁县| 黑龙江省| 井陉县| 古浪县| 虹口区| 海城市| 平遥县| 蒙自县| 大新县| 高邮市| 彩票| 汉川市| 通渭县| 沂水县| 内丘县| 社旗县| 兴海县| 巩义市| 宁乡县| 靖远县| 扶余县| 扬州市| 太康县| 新津县| 武陟县| 名山县| 彭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