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衛健局關于政協秭歸縣十屆六次會議 第23號提案的答復
首先感謝您對我縣衛生工作發展的關注。秭歸縣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要求,圍繞“強頂層設計、抓體系建設、促能力提升”,扎實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斷建立健全簽約服務機制,完善簽約服務內涵,全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打通居民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截至2020年10月,我縣設置12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施單位,組建家庭醫生團隊92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36.65%,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65.56%,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全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逐步提高,簽約服務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以“四強基層”提升服務能力。全面推動基層衛生事業的發展,為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營造環境、注入動能。一是“體系整合”強基層。深入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在兩河口鎮衛生院和歸州鎮中心衛生院分別建立了江南和江北區域醫療中心。開展鄉鎮衛生院特色科室建設,村衛生室均進行了改造建設,實現全縣所有村衛生室 “五化”標準,基層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夯實。二是“政策激勵”強基層。每年投入2000萬元開展基層衛生綜合改革聯系點工作,在縣級政府層面推動財政補償機制、人事薪酬制度、醫保支付方式、基本藥物制度等政策實現突破,基層發展活力得到有效激發。三是“人才建設”強基層。推進基層衛生人才“縣招鄉用”“鄉聘村用”,進一步加大了鄉村醫生定向委培力度,加大衛生健康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協調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繼續實施鄉村醫生定向培養工程,截至目前共委培185名大專鄉村醫生, 80人已畢業分配到村衛生室工作,從總量上達到了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的目標。近兩年通過鄉村醫生專項招聘和公開招考,10名鄉村醫生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管理。縣財政落實了鄉村醫生養老保險補貼政策。基層人才隊伍得到穩定,服務能力得以提升。四是“互聯網+”強基層。充分應用湖北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綜合管理系統,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信息系統與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轉診協作、遠程診療、健康管理等信息平臺對接,實現數據互通共享。目前12個簽約服務單位均已實現數據上傳,為簽約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全縣家庭醫生團隊配備了移動服務車、隨訪服務包智能化簽約服務設備,探索使用信息化開展簽約服務工作,提升了簽約服務效率。
二、以模式創新提升服務質量。一是借助網格化管理模式。根據轄區內居民居住地點,按照有利于實際操作、有利于管理和考核的原則劃分多個網格,實行網格化管理,不局限于現有的行政村和衛生室的管轄區劃,多個行政村合并成一個網格。一個醫療機構設置多個團隊,一個簽約團隊管理好一個網格。根據分級診療職責要求,二級醫院設立專門團隊與對口支援單位對接,建立“1+1”的組合簽約服務模式,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及時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業務指導及轉診服務。綜合團隊簽約服務模式,更加高效地定位社區居民,確保簽約服務數據的信息完整性。二是開展個性化簽約服務。探索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肺結核等4類慢病患者量身定制個性化服務包。探索開展個人收費機制。三是實現健康扶貧有機結合。根據《湖北省健康扶貧“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行動方案》,對患有慢性疾病的農村貧困人口實行“四個優先”,即優先建檔立卡、優先團隊簽約、優先落實服務、優先分類管理,將患四類慢病的貧困人口納入重點管理,截至目前全縣共管理高血壓患者11705人,糖尿病患者3046人,結核病患者165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1285人。按照《關于進一步鞏固村衛生室網底功能和做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過程監管工作的通知》,建立村衛生室從業人員流失報告制度,及時掌握轄區村醫臨時短缺的情況,并制定村醫臨時性短缺的應急措施。合理確定“應簽”的范圍,做到重履約、重質量、重服務感受度,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應簽盡簽、應檢盡檢,落實落細簽約服務各項任務,依據協議約定,簽約一人、履約一人、做實一人。四是宣傳政策爭取社會支持。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宣傳月、“世界家庭醫生日”等活動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主題宣傳活動。2020年,全縣各簽約服務單位積極組織、廣泛開展了以“攜手家庭醫生,共筑健康生活”為主題的第9個“世界家庭醫生日”系列宣傳活動,據統計,全縣共舉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專題宣傳活動24場。開展活動增進了家庭醫生團隊社會美譽度,提高了居民簽約的積極性,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以政策落實激活服務動力。一是建立服務籌資渠道。全縣12個簽約服務單位均制定了統一的簽約服務包,細化了以基本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健康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項目。縣財政局、縣衛健局從財政預算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劃撥籌集專項經費用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項目工作。二是完善績效分配機制。落實“兩個允許”要求,明確簽約服務費可用于家庭醫生團隊薪酬分配,建立以簽約制定考核辦法,考核結果與家庭醫生團隊和個人績效分配掛鉤,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簽約服務費原則上按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家庭醫生團隊,不納入單位和個人績效工資總量計算,提高了醫務人員收入水平,極大地調動了工作積極性。
四、細化支付政策發揮杠桿作用。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宜昌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施辦法》的通知(宜府辦發〔2017〕31號)文件第三章第十七條規定:住院起付線為一級醫療機構200元,二級醫療機構500元,三級醫療機構1000元。參保居民住院醫療費用支付范圍內報銷比例為甲類一級醫療機構90%,二級醫療機構75%,三級醫療機構60%;乙類一級醫療機構80%,二級醫療機構65%,三級醫療機構50%。文件第三章第二十條規定:在本市統籌區內,參保居民未按分級診療要求轉診發生的醫療費用,醫保基金按普通報銷比例的50%予以支付。參保居民辦理轉診手續或突發疾病在本市統籌區域外發生的合規住院醫療費用,在個人自費10%后,其余部分按照本地三級醫療機構報銷規定支付。在本市統籌區內,參保居民按分級診療要求從下級醫療機構轉往上級醫療機構的,上級醫療機構起付線執行兩級醫療機構起付線差額部分,從上級醫療機構轉入下級醫療機構住院的,取消下級醫療機構起付線。通過制定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住院起付標準、報銷比例,從政策層面推動群眾分級診療,防止過渡需求。
五、強化部門協調配合,完善優化轉診流程促進有序就醫。按照《關于湖北省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鄂衛生計生發〔2014〕45號)要求:工作原則為基層首診原則、分級診療原則、雙向轉診原則;根據《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互聯網+分級診療”惠民醫療服務的實施意見》(宜發〔2016〕16號)市衛健委應明確雙向轉診制度,優化轉診流程,牽頭制定常見疾病入、出院和雙向轉診標準。醫保部門全力配合,先后與衛健部門聯合印發了《縣人社局 縣衛計局關于嚴格執行分級診療和轉診制度的通知》秭人社函〔2018〕8號,《縣人社局 縣衛計局關于進一步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的通知》秭人社函〔2018〕16號明確規定了參保人員在統籌地內的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必須實行分級診療和逐級轉診制度。細化了轉診轉院原則,強調了相關工作要求。規定我縣患者轉市級醫療機構住院由縣內兩家醫共體牽頭單位根據病情進行轉診審批,凡是未辦理轉診已自主擇醫住院的患者,醫療費用結算一律按政策減半報銷。縣內要遵循基層醫療機構首診原則,鄉鎮衛生院上轉病人至縣級醫療機構,也需要科室主任及分管院長簽字同意。要求各醫療機構加強政策宣傳解釋,加強溝通配合,切實合理分流病人、有效利用醫療資源。
六、試點DIP支付方式改革,倒逼分級診療進一步落實落地。
DIP病種目錄庫包括核心病種、綜合病種,在核心病種中選擇適合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診治且具備診治能力、醫療費用涵蓋一定比例的病種作為基層病種,基層病種在不同等級的醫療機構等級系數保持一致,病種分值及分值點值一樣。倒逼三級醫療機構主收大病重病疑難患者,少收基層病種,真正讓基層病種在基層醫療機構得到有效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