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衛健局關于政協秭歸縣十屆六次會議第20號提案答復
首先感謝您對我縣中藥材發展的關注。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及國家、省、市衛生健康(中醫藥)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和對口援建單位的悉心指導下,我縣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湖北省推進中藥產業振興發展五年行動方案(2018-2022年)》等文件精神,以提升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推動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等為重點。
一、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截至2020年底,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36萬畝,產量8595噸,產值過億元。參與中藥材種植經營的主體超過40家、農民超過2萬人;中藥材初加工廠11個,中藥材種植千畝以上的村8個。
二、主要推進措施
(一)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布局產業。2019年,縣農業農村局起草了《關于加快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意見(送審稿)》。2021年初,完成了《秭歸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規劃布局,降低產業發展風險。
(二)加大政策扶持,推動產業發展。2019年秭歸縣出臺了《秭歸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獎補辦法》,《辦法》涵蓋了柑橘、茶葉、蔬菜、中藥材、小水果、中蜂等特色產業。從品種選育、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品牌創建、產品營銷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均有支持。從前兩年看,支持中藥材發展的資金每年在250萬左右。目前,新版《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獎補辦法》已經印發。
(三)強化政策宣傳,引導自發種植。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自愿”的原則,加強《特色農業產業獎補辦法》宣傳,引導種植道地和大宗藥材品種,2019年,經縣中藥材協會推薦,縣農業農村局審定,全縣主推10個中藥材品種,通過兩年的種植篩選,2021年初,確定全縣主推4個品種,逐步擴大單品藥材種植規模。
(四)開展新品種引進試驗和產品檢測,定位主導品種。委托秭歸縣中藥材協會引進蒼術種莖6000公斤,分不同鄉鎮和海拔示范40畝,引種高產連翹50畝,觀察記錄、研究新品種引進后的性狀表現。對11個中藥材產品樣品的水分、灰分、含量等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符合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標準,為我縣準確定位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五)為積極響應中醫藥發展創新理念,培育我縣中醫藥產業和中醫藥文化。在縣政府的支持下,于2019年9月在縣民政局登記成立了秭歸縣中醫藥學會,辦公地點設在秭歸縣中醫醫院,我縣中醫藥事業發展有了新的載體和突破點。
(六)2018年10月,秭歸縣中醫醫院牽頭完成了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據調查,經國家鑒定認可的我縣野生(含栽培品種)中藥動植物標本共約751種,其中省級重點品種126種,涉及162科603屬。全縣共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23家,中藥材種植家庭農場8家,中藥材種植公司2家,種植面積約3萬畝(不包括枳實30萬畝、枳殼30萬畝、陳皮30萬畝),產量約502萬公斤,產值約5373萬元,逐步形成了白云山前胡基地、大金坪桔根苗圃基地、月明山金銀花基地、黃家山荊芥基地、聯云杭白菊基地、水田灣板藍根基地、五龍三島柴胡及當歸基地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形成了一定規模和優勢品種。
(七)2020年4月,縣衛健局組織在全縣范圍內征集中醫藥適用技術和民間中醫藥經方驗方,組織縣中醫藥學會工作專班赴全縣各醫療機構及相應群眾家中,收集有價值的民間經驗方,對有特殊價值的經驗方實行獎勵政策。該項工作啟動以來,共收集經驗方500余條,下一步將進行分類及專家評審等工作,對縣域中醫藥文化傳承保護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計劃在2021年上半年印刷成冊。
(八)2020年9月11日縣政府組織召開全縣2020年中醫藥發展研討會,并下發了《秭歸縣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我縣中醫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