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潑天流量” 讓“秭歸鳥”飛得更遠
本網訊:8月2日,隨著刀郎在宜昌演唱會上首唱新歌《秭歸鳥》,秭歸縣瞬間在全國家喻戶曉。這首融合屈原文化與現代音樂的作品,不僅登頂各大音樂平臺熱榜,更讓湖北秭歸這座千年古城迎來文旅產業的“現象級”爆發。秭歸如何接住這千載難逢的潑天流量?又如何把音樂流量和地方經濟深度融合?從今天開始,本網將推出系列報道《“秭歸鳥”看秭歸》,跟蹤報道秭歸全縣上下持續深化《秭歸鳥》品牌聯動效應,努力讓《秭歸鳥》的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效經濟增量。今天推出第一期《借勢“潑天流量” 讓“秭歸鳥”飛得更遠》。
(記者 向小飛)近段時間,秭歸縣屈原藝術團正抓緊排練“秭歸鳥”相關節目。刀郎新歌《秭歸鳥》的爆火,點燃了縣屈原藝術團的創作靈感。團里將經典情景劇《大端午》重新編排,融入刀郎歌曲《秭歸鳥》和更多屈原文化、峽江文化等元素,打造出一個30分鐘的全新互動式節目。同時,縣屈原藝術團還創作了歌曲《我想去秭歸》,并收集整理了6個版本的《我哥回》詞譜制作視頻,在全縣廣泛傳播。
縣文化館在《館長開講啦》欄目中,順勢推出《何為秭歸鳥》專題講座,生動講述“秭歸鳥”傳說故事;工作人員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青灘民俗館用評書形式講述《秭歸鳥》及《屈原傳說》系列故事;編創演出音舞詩《秭歸鳥》,由屈原形象大使王群海與舞蹈演員精彩演繹,再現屈幺姑深情呼喚“我哥回”、魂兮歸來的場景,并在全縣各地開展演出。
接下來,該館將對創作排練的秭歸建東花鼓戲《游縣長還鄉》和戲曲小品《橘花開》進行打磨,通過傳統戲曲與現代手法相結合,融入秭歸傳統地方特色,為后期常態化演出做準備。
縣圖書館通過《館長開講啦》欄目,以《一曲秭歸鳥,弦歌酹楚魂》為題,全面解析歌曲背后的人文底蘊。
縣文物保護中心加強了三峽移民博物館講解指導,主動融入“秭歸鳥”的相關知識,深度挖掘館藏文物“太陽鳥金箔片”背后的故事,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秭歸文化魅力。
縣文旅局在“文旅秭歸”公眾號推出系列解讀文章,發布短視頻45個;“文旅秭歸”平臺發稿130多條,瀏覽量超460多萬,互動30多萬次。
下一步,該局將深化文創設計與賽事聯動,圍繞“秭歸鳥”、屈原文化等元素加速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并以九月“超三聯賽”為契機,策劃主題市集、粉絲互動及專屬觀賽文旅套餐,拉長熱度周期,實現熱度的有效延續與轉化。
除了文旅部門,縣文聯還組織屈原文化專家學者深入討論,安排撰寫解讀“秭歸鳥”文章。目前,已在縣文聯公眾號開設專欄“秭歸鳥文藝潮”,發表文章13篇,涵蓋屈原、女嬃、秭歸鳥、青竹等內容的解讀文章,喚醒情感記憶與歷史記憶,激發文化自信。
縣融媒體中心也迅速響應,組織全體新聞采編人員全景式、多角度宣傳報道“秭歸鳥”。截至目前,在《秭歸新聞》中播發廣播、電視新聞各7篇;在湖北日報客戶端發表推文、短視頻54條;在秭歸橙子融媒視頻號、抖音號發布短視頻60個;在“秭歸發布”發表推文30篇。其中,短視頻總播放量超過605.7萬,點贊評論量呈倍數增長。秭歸橙子融媒慢直播總曝光量293.54萬人次,點贊39.76萬次。
下一步,縣融媒體中心將繼續借助《秭歸鳥》的熱度,保持高頻、高效的宣傳態勢,提升秭歸文化影響力,助推文旅融合發展,提升秭歸融媒平臺影響力,推出《“秭歸鳥”記憶》和《“秭歸鳥”看秭歸》專欄,全方位、立體式宣傳秭歸,讓“秭歸鳥”熱度持續攀升,成為秭歸又一張靚麗的名片。
另據了解,秭歸縣積極整合資源,對接各級媒體宣傳,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密集報道《秭歸鳥》爆火現象、臍橙出圈和《秭歸鳥》背后的屈原文化等內容,《宜昌刀郎演唱會秭歸臍橙火爆出圈》等5條短視頻在湖北日報、“湖北日報三峽新聞”視頻號上推出。
(來源:秭歸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