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綿茶香飄鄉村振興路
本網訊(通訊員 鄭家裕)清明時節,三峽庫區碧波蕩漾,秭歸縣綿延起伏的茶山上一派繁忙景象。作為“中國絲綿茶之鄉”,當地10多萬畝茶園迎來春茶采摘黃金期。茶農們穿梭于翠綠茶壟間,指尖翻飛采擷嫩芽,空氣中彌漫著清新茶香,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春日畫卷徐徐鋪展。
在九畹溪鎮絲綿茶核心產區,九畹絲綿茶有限公司的標準化廠房內,新采的鮮葉經過攤晾、殺青、揉捻等工序,化作清香撲鼻的成品茶。“我們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與周邊5個村、800多戶茶農簽訂合作協議,從種植到銷售全程標準化管理。”公司負責人龔穎年介紹,通過統一技術指導、采摘標準、收購價格和利潤分紅,既保障了茶葉品質,又讓農戶吃下“定心丸”。
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小農生產的局限。九畹溪鎮峽口村茶農李家懷算了一筆賬:“過去自己種茶,采茶標準不一,賣給商販常被壓價。現在公司保底收購,每斤鮮葉價格比市場高20元以上,年底還有分紅,我家20畝茶園年收入超10萬元!”目前,該公司已帶動合作農戶年均增收20%以上。
秭歸絲綿茶因葉片柔軟如絲、茶湯清潤似棉而得名,其種植史可追溯至唐代。如何讓古老的茶產業煥發新生?當地走出了一條“守正創新”之路。
在九畹溪鎮茶園種植基地,茶樹成行成列,秩序井然地排列著,向遠方延展,直至與天際相融。它們修剪得恰到好處,圓潤的樹冠緊密相連,勾勒出一道道流暢而規整的曲線,猶如綠色的波浪在大地上輕柔起伏。農技專家通過手機App即可指導茶農精準施肥;生物防治技術替代農藥,確保茶葉天然無污染。同時,非遺制茶技藝被系統整理成標準化流程,老茶師帶徒傳藝,機械輔助生產,既保留傳統風味又提升效率。“我們的明前茶芽頭肥壯、氨基酸含量高,在早春茶市特別受歡迎。”公司總經理龔萬祥自豪地說。
以茶為媒,秭歸正探索三產融合新路徑。在峽江茶山間,茶園觀光步道、茶文化體驗館、茶主題民宿等正在加緊建設。游客不僅可以在田間、車間體驗采茶、制茶,還能品嘗茶香臘肉、茶葉酥等特色美食。清明假期來秭歸茶山游覽的人絡繹不絕。

4月4日,秭歸縣九畹絲綿茶有限公司加工車間技術人員對剛收購的鮮葉進行加工。



4月4日,秭歸縣九畹溪鎮峽口村茶農在九畹絲綿茶基地采摘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