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協委員開展分組討論
本網訊:1月8日下午,出席縣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的委員們進行了分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積極為秭歸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記者 秦意超)縣委書記顧鵬飛,縣政協主席王華,縣領導宋興建、段俊杰參加了農業界別、特別邀請人士討論組的討論。
政協委員袁道榮建議,加強秭歸臍橙品牌建設,一是要全面落實科學采收“一果兩剪”,把好柑橘銷售第一關,保障產品質量。二是要優化種植管護方式,堅持傳統人工和無人機飛防相結合,保障農業生產的效率和品質。
政協委員廖勝才建議,要培育柑橘創新能力,引進、培養柑橘專業技術人才。要加強實踐鍛煉,鼓勵人才下基層,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創新工作理念和方法。龍頭企業之間要在產品開發、營銷模式等方面加強人才交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優化柑橘專業職稱聘用標準,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動,通過建立專家工作站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省市縣鄉縱向聯動,為企業發展和臍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撐。
委員們還圍繞煙葉、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電商直播人才培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縣委書記顧鵬飛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建議。他指出,臍橙是秭歸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隨著“秭歸臍橙”上升為省級區域公用品牌,未來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要制定品牌運營管理辦法,加強品牌保護和授權管理,構建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協同發展模式。要彰顯三峽生態稟賦,講好屈原橘頌故事,迭代升級“秭歸臍橙”品牌內涵。要培育優良新品種,聚焦“鮮香多汁、酸甜爽口”定位,補齊季節性優質品種短板。要提升加工水平,堅持內培外引并舉,培育經典爆款產品,全面提升“秭歸臍橙”市場影響力。
顧鵬飛說,縣委、縣政府將一如既往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為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在政策上解惑、在發展上解憂、在環境上解壓。各位委員要切實履行職責,發揮行業主力軍作用,為全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 賈迪)縣委副書記、縣長李芹,縣領導朱榮庭、張奇、李瑜參加了經濟界、秭歸縣工商業聯合會討論組的討論。
政協委員章文忠建議,應增強企業人才引進與培養的力度,構建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同時,他建議精準施策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優化知識產權服務以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政協委員倪麗建議,要加大企業水電氣、交通、物流等要素保障力度,降低企業成本,確保企業生產穩定有序。她還提出,要加快秭歸物流體系的發展,推動全縣工業高質量發展。
委員們還圍繞如何更高效地履行職責、更好地服務于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聽取議政發言后,李芹表示,委員們的發言準備充分,緊扣中心大局、緊貼工作實際、緊跟群眾需求。縣政府將細致梳理、認真研究、充分吸收,并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政協開展工作,進一步優化工作機制、暢通聯系渠道,真招實策為縣政協和廣大委員履行職能、開展工作創造條件、提供保障,努力開創政府與政協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新局面。
(記者 王小明)縣領導張妮娜、程澤鋒、邵淑巖參加了教育和體育界、醫藥衛生界、縣婦女聯合會討論組的討論。
政協委員何麗建議,要支持女性人才全面發展,真正實現就業領域的性別平等,婦聯組織要充分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積極推動家政服務進社區,助力更多女性就業。
政協委員鄧漢林建議,要通過推動家庭學校社區協同聯動,構建有效的協同育人全鏈條機制。家長、教師及社會(區)工作人員要開展目標一致、經驗共享、資源互補的同心、同向、同步與同行的育人活動。
委員們還圍繞如何更好履職、如何推進體教幼融合以促進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如何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水平等,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記者 周仕偉)縣領導鐘明政、許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秭歸縣總工會討論組的討論。
政協委員屈鵬建議,要加強山區農村快遞物流體運輸能力,優化社區快遞驛站,綜合利用社區休閑活動室等基礎設施,讓快遞物流更好的服務秭歸經濟社會發展。
政協委員尹愛華建議,要調整職業技能培訓年齡限制與培訓補貼方式,提升群眾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性;另外要設立家政服務行業規范,落實“家政興農”要求,引導秭歸家政行業高質量發展。
委員們還圍繞如何更好發揮政協委員職能推動秭歸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基層法治建設、增強秭歸臍橙品牌競爭力等,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記者 鄭濤)縣領導徐斌、張峻峰參加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界、文化藝術界、共青團秭歸縣委討論組的討論。
政協委員鄭丹霞建議,要進一步加強鄉村青年人才“留用”工作,緊扣青年創業創新需求,著力搭建青年人才就業創業平臺,讓青年返鄉創業成為熱潮,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政協委員熊本旭建議,秭歸臍橙宣傳應該聚焦高品質、高價值的產品特點進行宣傳,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多方協同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深入挖掘屈原文化,講好秭歸臍橙故事。
委員們還圍繞如何培養縣內非遺技藝人才、鄉村留守兒童托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來源:秭歸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