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特色旅游 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本網訊(通訊員 郭心怡)九畹溪鎮界埡村是秭歸縣2021年度和美鄉村試點村。近年來,該村以“仙女山下,浪漫界埡”為主題,按照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的總體思路,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
踐行“和”的理念,擦亮鄉風文明底色。界埡村深挖屈原文化,將其至善、至誠、至真、胸懷天下的浪漫融入到鄉村建設中。一是遵循“保留村落文脈,還原鄉土氣息”理念,拆除違章建筑,保留房屋青磚綠瓦馬頭墻的峽江風格,原汁原味展現鄉村風貌;二是依托現有家祠,打造家訓家規,并將村內“赤膊墻”改造成浪漫櫻花墻,以墻體彩繪的形式講好界埡故事,宣傳界埡文化;三是修建茶鼓、紫藤、詩歌長廊。界埡村是屈原植蘭樹蕙時《山鬼》的創作之地,有著“仙女山下寫山鬼,青龍寺前茶鼓鳴”的美名,為延續茶鼓文化,建設茶文化博物館,挖掘文化內涵,做好文化傳承。
描繪“美”的畫卷,厚植生態宜居亮色。界埡村立足資源稟賦優勢,聚力生態環境保護。一是節點打造群策群力。巧借山勢,發動群眾,依托浪漫文化打造“櫻花茶園、儀廉亭、思源井、忘歸亭”。二是交通環境提質擴面。按照“四好農村路”建設標準,硬化公路31.17公里,村內交通基本實現“大循環、組組通、戶戶到”的格局。三是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改造無公害化廁所410戶,新建公共廁所2處,排污管網2千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安全飲水全覆蓋。四是生態環境共管共享。嚴守耕地紅線,界埡森林覆蓋率高達到90%以上,村內聘請護林員、河長,定期分片區巡山護河,召集志愿者沿河道、溝渠清理垃圾,確保山體保護良好,水體清澈無污染。
保持“進”的態勢,凸顯產業發展特色。界埡村發揮自然地理優勢,發展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結合“茶葉香山,桃醉界埡”的特色主題,立足實際,探索“農業+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打造茶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搶抓項目機遇,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招納長陽企業家來界埡村創辦三峽世家度假山莊和北斗七星茶廠,每年為126戶脫貧戶每戶分紅2萬余元;鼓勵在外鄉賢返鄉創業,成立湖北秭九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81畝,發展獼猴桃、草莓、李子等小水果產業,輻射帶動100余戶農民就業;與宜昌海關簽訂500噸茶葉出口協議,延長茶葉產業鏈,衍生帶動發展特色農家樂、民宿3家,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3家。2022年村集體經濟創收3286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100元,高于全縣平均水平。以一村多業的模式帶活了一方產業,確保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實現村強、業興、民富“三贏”效果。
構建“融”的格局,彰顯民生共享本色。界埡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總結出“五民方法,融合共建”經驗。一是集聚民智,實現項目建設中的民主。結合“筑堡強基,共同締造”理念,尊重百姓意愿,提高百姓參與度,探索創新共同締造方式方法,建設美麗庭院,經營美麗村莊。二是發揚民主,實現換屆選舉中的民主。堅持選民登記不漏一人,選舉步驟不漏一步,讓群眾意圖與組織意圖充分結合,選優配強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三是反映民意,實現立法過程中的民主。積極響應基層群眾呼聲,關注群眾身邊“小事”,通過意見箱和“宜格微治理”平臺,2022年收集意見建議110多條,解決群眾糾紛22起,村委會多次被評為“優秀村集體”“優秀黨組織”。四是激發民力,實現公益維護中的民主。健全完善公益事業管護履責機制,每月定期開展村落夜話、屋場會、村民代表會,實行村、組、戶三級垂管同治。五是改善民生,實現產業發展中的民主。多部門聯合爭取資金140萬,由村集體發展小水果示范園,發展小水果300多畝,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
如今,界埡村舊貌換新顏,繪就“一處美”向“一片美”、“外在美”向“內在美”、“一時美”向“持久美”的美好藍圖。
(來源:縣財政局)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秭歸發布官方微信
關注新浪微博
秭歸發布